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走遍文成  -> 正文走遍文成

十源印记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5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谓印记不谓印象,因为十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生命里。

   十源,顾名思义,十条溪流的源头。它曾经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万源”,系民国29年青田万阜和十源两地合并而成。南田旧属青田县,称之九都,九都各地按水系地形分为源,依次为源头、一源、二源、三源……十源。当然,“十”只是个概数并不确指,唯说明地势较高、溪涧较多而已。然我亦不闻其详,仅知晓侨乡玉壶的玉泉溪和县治大峃的泗溪发源于此。

   溪流的源头多出自高山,十源就坐落在群山之中,算是文成海拔最高的乡村之一了。这里原本是乡级行政区,东、北方分别与玉壶镇、青田县万阜乡接壤。前些年县里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入西面的刘基故里南田镇,原来乡政府所在地周边底新屋、驮房、东岸等村落合并为十源村,我的童年记忆就囿于这块不大的山间平地。

   十源有史以来的地名叫马堡。儿时问过父亲名称来历是否因马得名,谙熟家乡典故风情的他亦不甚了解,但谈及红军时期曾有一匹战马迷途流落在十源,这是唯一能与马挂上钩的事情。显然这不是地名来源,十源的历史要比这悠久得多。抑或是马姓聚居地?可在十源的土著大族里,却没有马姓人家。这疑惑从韶年至不惑,一直伴随我未能解开。

   十源是个高山盆地,四周层峦叠翠。东南方是突兀雄伟的象山,其山形如大象故名,一年四季常见云雾缭绕。山脉委婉延伸至村边,像华盖一样庇佑着地方。象山俗名十源寨,因乡民躲避“长毛反”(太平天国运动)在山上筑寨守卫而名,至今仍有寨基城墙遗迹。农民起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但战乱却给地方带来巨大灾难。

   据刘淮《南田被难记事》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曾兵临南田,“时瑞安潮漈之发贼(太平军)以金钱(平阳金钱会)之引导,为五月初十日未刻由大峃抵内八都,突由蒲斜上岭至南田……地方任其蹂躏……十五日由六、十两源至篁庄止宿,十六日仍退大峃去瑞安。”

   十源历经大规模的兵乱有两次,太平军是其一,另一次则在解放战争后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被击溃的李延年兵团残部南逃至浙江丽水,在青田自卫队头目夏守素引路下,到十源大肆掳掠三天,整个地方被洗劫一空。村里老一辈人聊起这事,称李延年残部为“大洪兵”——溃兵如洪水猛兽,足见规模和破坏力之大。象山山脊处有一汪清泉,泉水冬暖夏凉四季不涸。半山腰上有一蛤蟆状的巨石,乡民称之为“蛤蟆头”,这里隐藏着一个神话。传说早年间十源有姓蒋者去茅山学了三年法术,道行高明,人称蒋真人,他有件类似《西游记》锦襕袈裟的宝物,披上就会变成佛。蒋真人艺高人胆大,竟敢披上袈裟忽悠土地爷,让土地爷给他舂米,土地爷以为他是真佛,被整整奴役了三年。一日蒋真人脱衣捉虱子露出真容,土地爷始发觉上当受骗,愤与蒋真人斗法七天七夜,最后蒋真人斗败,被土地爷“钉”在蛤蟆石下。山脚平坡处有十数株参天巨木,种类有柳杉、苦楮、银杏、红豆杉等,树龄俱在600年以上,为迁居此地的蒋氏先祖所植,多种珍稀植物共生一处数百年,甚是少见。夏季炎热的午后,常有大人小孩在树荫下纳凉玩耍。红豆杉是一种神奇的树,与银杏同属第四世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珍稀裸子植物,同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从植株中提取的紫杉醇是世界公认的抗癌药,价格昂贵,因此又有“生物黄金”之称。本地人称它为“赤水”,即便是艳阳高照,站在树底下仰望,也会看到有零星雨丝从细密的叶子间飘落,何种原因引起此现象不得而知。

   平坡下有两口据称是“龙眼”的水井,分列南北,相隔数十丈,井水甘冽清甜,旱不枯雨不溢。十源东北方较为开阔,低矮的丘陵连绵至远方,一道翠屏似的大山兀然耸峙,名曰撩天岗,海拔千余米,为十源最高点。这里是观看云海日出的好去处,清晨天气条件许可时,远山云蒸霞蔚,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美轮美奂,蔚为壮观。

   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若论风水,十源比位居天下七十二福地之六的南田更为清幽高远。

   玉泉溪从撩天岗迤逦而来,与源出象山的溪涧在村口汇合,流经东南方,缓出东步水口,穿行群山万壑,最后汇入飞云江。水口处两边山势如道家阴阳太极图回环,名为雌雄山,传说以前龙脉未断时两山会白天分开,晚上合拢。龙是华夏主要图腾,故龙脉之说风行各地。

   十源龙脉之说与当地望族蒋氏宗族有关。象山脚下底新屋、驮房两自然村原住民均姓蒋,系南宋名宦蒋继周支裔,历代名人辈出。蒋继周少年精于词赋,7岁作《牧童诗》,其“回首一声笛,斜阳遮半山”之句,至今脍炙人口。对这位同邑先贤,明刘伯温评价甚高:从容乎朝廷之上,而奸雠莫敢肆其非,议论乎堂陛之间,而天下后世蒙其泽,是宜垂功名于不朽,流芳誉于云仍也耶。据说蒋氏男丁多在外为官,妇人在家辛苦操持。一日江西阴阳先生路过十源,觉得此地风水甚佳,心生歹意,遂问一乡媪想不想自己男人回家,妇人不料有他自然说想,阴阳先生告之只需在子夜时分,开挖某处山腰,洒下白狗的血,自家男人就会回来。乡媪照做了,结果十源的龙脉被断,在外的男人纷纷被罢官回家。

   传说终归是传说,十源现今在外为官为学的人依然不少。其实这与当地盛行私学重视教育分不开,蒋姓宗族即有宗祠轮田租作为办学资金,民国11年创设十源私塾,民国21年又创办十源初小,1949年秋设立十源乡小,首任校长蒋孟盛(蒋廷杰)是爱国归侨,1937年在新加坡率领数千日矿华工罢工响应国内抗战,返国后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十源早期的地下党员之一,解放初期为十源乡小的发展不遗余力。1969年乡小附设初中部,基础教育较早较好落实,很多人的命运因此得以改观。

   曾经的十源是个有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村落,村里古建筑颇多,但今多成遗存。

   东岸自然村的东岸宫建于清代中期,由前厅、戏台、廊轩、正厅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1056平方米,至今保存完整。东岸宫作为十源民间的文化活动中心,无论是传统南方大戏,还是新式演出,抑或光声碟影,都在大戏台上不断登场演绎,它承载着太多的人文情怀,凝结了十源几代人的记忆。

   底新屋自然村有蒋氏宗祠、四面屋、下新屋、上新屋等明清民国建筑。蒋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占地1089平方米,结构类似于东岸宫,2003年以前一直被借用为十源乡校校舍,现今雕梁画栋修葺一新,行使祠堂供奉祭祀先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功效。四面屋依象山脚而建,是一座规模宏敞的复式四合院木构建筑,院落极多,院内有檐廊游廊连接各处,周缘是高大的石墙。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曲径通幽,犹如迷宫一般,外乡人进去时有迷路。最多时有近百户人家生活其里,可惜后来家家户户拆建新房,四面屋已成记忆,只余门台石阶及残缺石墙,固守着昔日的辉煌。

   上新屋建于民国时期,为横长形的三合院建筑,结构紧凑,飞檐斗拱,雕饰精美。该建筑亦被后人拆除,代之以欧式别墅,石墙和石门台依然保留,倒有点中西合璧的意味。上新屋家族是近现代十源蒋氏宗族较为显耀的支派,族人蒋作舟民国三年(1914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校,抗战时任黔桂铁路工程局材料处处长,因积劳成疾殁于任所。十源人供职铁路系统者,多受他提携之恩泽。蒋作舟育有三子四女,长子蒋学海为中国建筑业预应力结构工程局创始人,次子蒋学忠毕业于清华大学,为成都铁路局高工,三子蒋学乐任煤炭部科研所所长,三人均是全国劳模。其女婿林诗伯、李温平、林同骅、张全寿更是赫赫有名,大女婿林诗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部设计总局局长兼总工程师,李温平是抗战时著名的滇缅公路总工程师、美国自由勋章获得者,林同骅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是世界著名的航天航空及工程力学家,张全寿为铁道兵学院教授。蒋作舟后辈50余人皆受过高等教育,且不乏行业出类拔萃者,实属罕见。

   十源盛产梨,从前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遍植梨树,品种繁多,从早熟的“六月梨”到霜降后才可口的“瓠瓜梨”一应俱全。梨子成熟季,前来收购的“下路人”(本地人泛指低海拔地区的瑞安马屿等地客商)络绎不绝,晦涩难懂的温州话充斥乡间,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梨不仅给乡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也成就了十源的美丽。春天一到,灰墙红瓦掩映在千树万树似雪梨花下,蝶飞蜂舞,莺蹴枝头,最是赏心悦目。

   如今梨树已老,或枯或伐,伴随十源的老建筑,一起湮没在历史的疏风淡影里。十源仍然是文成主要产梨区,只是梨子基本产自几个规模较大的水果基地。离家日久,行走在没有了泥土青草气息的乡道上,乡音依旧,鸡犬相逐,却是少了那种亲切清新的味道……(文图/蒋经洲)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周锋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