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走遍文成  -> 正文走遍文成

遥望江村邻渡口

——“走遍文成”走进渡渎村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0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旧时,渡口常是送别的地方,因此写渡口的文章很多。众多的文中,我较偏爱沈复在《浮生六记》里的那句:“是日早凉,携一仆先至胥江渡口,登舟而待。”因为这句话内所包含着沈复和陈芸之间闲情记趣的生活,想来较是令人回味。再者,此前,我所生活的地方很少见到渡口,对渡口较陌生,后来到了南方,每每见了渡口,颇是新奇。感觉一叶小舟在江面上横渡,像穿越时空一样,去的是另一个奇异的地方。

    此前通往江对岸的溪口大桥未建成前,每天上下班我要乘车绕飞云江而过,途中要经过一个渡口。渡口是一个掩映在绿丛中不起眼的小码头,经过那里时,时常会看到有渡船将行人由江这边送往江那边。有时在清晨,有时在黄昏,当看到载人的船只在绿树掩映中,或在江雾弥漫中过江时,江那边的村子总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总在想象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年冬天,南方居然下起了大雪,当时我坐在沿着飞云江行驶的公交车上,当车子经过渡口时,看到江对面的大雪飘过的地方,我对那个村子更是怀着莫大的向往。想着,总有一天,我要到那里走一遭。

       由“渎”延伸的村庄

  这一念就是很多年。多年后,当我走进村子,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与不可触摸。因它真实的就在眼前。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溪坑。而当地人却将这种溪坑称为“渎”。“渎”在我们的理解里有着轻慢,不恭敬之感,但用这一字来称呼河川,却又显得正式与庄重。渡渎村名的由来,也与这一字有关。

  村内族谱记载:“渡渎村地处飞云江畔的小港湾内小湖泊,因长期的山洪冲积的污泥,直到明朝初期才逐步形成谷地。也就在此时,李氏迁入,后又有郑氏迁入,因遍地塗滩,无法耕种,取名塗渎。”现今李、郑两家的族谱中和古墓碑的铭文上仍称塗渎。后汉字简化后,人们为了书写方便,才逐渐简化成现在的渡渎二字。村名还有另一种说法。村子因三面环山,出口处狭小,形状象肚,有一条渎(坑)从村中经过。古人便将此村名为肚渎,后村口成为渡口,遂改称渡渎。

  历史上渡渎村是文泰(文成至泰顺)、平景(平阳至景宁)古道的交接点。渡渎口的古石桥、红枫古道是文泰线上的必经之路。元朝,起义军吴成七也曾在渡渎建有猫儿寨、狮子寨前哨站,现遗址仍在。村中还保留有大量的古朴的古民居。

  桥,总是与许多美好的事联系在一起,就连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也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连佛陀都有此美好的愿望,凡人对桥自然也不得不动容了。但大多的桥也仅是交通设施罢了!

  进入村口,便看到那座久经风霜的渡渎桥。据《文成乡土志》载:渡渎桥名“云桥”,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当地人称“渡渎桥”。渡渎桥位于渡渎口自然村村口,处于旧时瑞安、大峃至珊溪、泰顺的古道上。是过去的一条交通要道。桥为东北、西南走向,横跨渡渎溪,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桥面为不规整块石铺设,拱券部分由花岗岩块石横联砌筑。桥面为不规整块石铺设,拱券由花岗岩块石棋联砌筑而成。此前,我曾在一些史料里看到这座桥的样子,桥十分古朴,有一泓清溪穿桥而过,颇有些格调。后由于公路改道,这座已254年的古桥已废弃,现已杂草丛生,竹木林立。如今看到桥的样子,与此前我在照片里看到的样了成了鲜明的对比。

        失彩的古建筑

  入村,有一村民将我们引到村中一处较有特色的建筑前。此建筑是渡渎古戏台。在走遍乡村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古戏台,大多建在祠堂内。由于地域特色,这些戏台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来江南的地方建筑风格,颇有江南浪漫的气息。然渡渎古戏台并不是传统的歇山式屋顶,也没有飞檐翘角,而是与两侧的厢房连为一体,但庄重中仍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与藻井上绘有精致的图案。此戏台始建清道光七年(1842)十月,位于天后五显灵官殿,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尽管古戏台仍保存完好,但可惜的是,戏台上方的藻井具有装饰性的部分彩绘图案,不知何故,变得模糊一片,但其层层叠落的结构,仍不失美观、简洁与大方。

  从戏台边门出去,是一条小巷,巷里是一片古朴的民居群,悠长的小巷,石砌的围墙,纯朴的泥墙屋,木制结构的古建筑,与掩映在建筑中郁葱的芭蕉树,为小巷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但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荒废,人去楼空后,古建筑也因年久失修,大多摇摇欲坠。

  就连那座已列入县文保单位,建于清朝中期,由门台、正屋、两侧厢房组成合院式院落,俗称“第四份”渡渎郑宅建筑也岌岌可危。走进空无一人的古建筑中,四周一片空寂。而院中堆满各式大小不一的木头,房间里的木桌与灶台,也变得残缺不全,房屋的角角落落里,荒草遍布。午后的阳光照射在那些木质门框、镂空的窗户上,房上的青瓦上,院中的木头上,虽有种凄凉之感,却也有种苍凉之美。踏过每一道门槛与转过每一个屋角,都让人感觉时光的流逝与心生惋惜。

  走访中发现,甚至连那座曾经象征身份的文元屋也变得残破不全。文元屋是一座木构建筑的四合院,属贡生郑作进宅邸。除了门口悬挂的文元屋牌匾与大厅里于光绪年间所立的:赐戴花翎补同知直隶特授瑞安正堂,郑母金氏六十大寿的“护馆长春”匾额一块,院中堆满的杂物,晃来晃去的家禽,与满院家禽的粪便,隐隐的恶臭,简直让人无法将此院与文元屋身份联系起来。

   翻开郑氏族谱发现,村中除贡生郑作进外,还曾有立过军功的郑作星,及一些文人雅士。郑作星曾受到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孙锵鸣为其七十大寿所赠送的“盛世耆英”牌匾一块。另由孙锵鸣为郑门陈氏六十大寿赠送的“闺阁儀型”的匾额一块,如今,两块匾额均已遗失。失落的或许并非一、二件文物,还有一些被历史尘封而无法拾取的记忆。

        烽火古遗址

  文成是一个处于浙南以南的偏远山城小县,如今的地理位置很难让人与烽火联系到一起。渡渎村也一样。然并非如此,由于渡渎村紧靠飞云江,四周高山林立,旧时水路交通便利,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村中也曾留下一些古遗迹。如山上的猫儿寨、狮子寨曾是吴成七留下的遗迹。元至正十四年(1354),吴成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曾以黄坦龚宅,金山指挥烽火寨(即今吴成七寨)为基地,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处(州)、温(州)、婺(金华)及闽北建瓯一带,形成首尾连络百余寨的浙南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集团,和地方恶霸武装的势力。

  而建于渡渎村的猫儿寨、狮子寨便是控制飞云江门户的前哨,能从飞云江上来往的商船,及时了解元朝官兵的任何动向。发现敌军,点燃烽火,经猫儿寨、狮子寨直达金山大寨,也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至今山上仍保留有二座寨基和哨台、战壕、取水渠道遗址。

  当然,村中还有一些其他人文历史,遗物、遗迹,如今随着时光流逝,这些古迹、古物,及一些陈年旧事,都在慢慢消逝,而那个不知见证了多少离别、欢聚的小小渡口也沉默于某处,渡口也没有了摆渡人。但无论如何,乡愁却是每一个人对故土的一个深深的,难以割舍的记忆。(文图/张嘉丽)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