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原创专栏  ->  文学  -> 正文文学

“文成人物记”之陈时敏:让朝廷服输的天文学家

□五有先生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6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这个文成人,

  他创造的历法被称为“温历”(温州人历法);

  他竟敢对元朝最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他们的《授时历》说“不”!他跟刘基同时,说不定他们还见过面呢!

  

       陈时敏,号复心,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据旧地方志记载,他是“瑞安嘉屿乡鲤川里”人。文成县大峃镇原属瑞安“嘉屿乡”,“鲤川里”就是今天大峃的里阳。

  一、他创造的历法被称为“温历”

  陈时敏通经史,有智慧,精研“后天八卦图”和“璇玑玉衡”(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这里指天文学)之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步”(推算天象历法;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天象,测候节气节令。

  他家里设有石盘,上面刻着周天度数,把它摆放在山崖之上,根据日月的出入和天体的运转,独创巧法推算天象;又在高山平衍之地,把用竹子凿成的“圭”(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放在那里,观测一年四季的日影。夜晚仰观星辰,即使时间很迟了,还总是伏着守候。

  当时,司天台(古代观测记录天文气象、制定颁发历法,兼掌天文历法知识传授的国家机构)的工作不正常,颁行下来的历法往往不应验,福建、浙江一带用的就都是陈时敏的历法。人家称他的历法是“温历”,以便跟司天台的历法作区分。因为陈时敏属温州人,所以他的历法就被称为“温历”了。

  这个居处偏远的“山头人”,却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二、从郭守敬和他们的《授时历》说起

  而若要真正了解陈时敏是个怎样的了不起的人物,我们还需从郭守敬和他们的《授时历》说起。

  郭守敬和《授时历》,中小学的历史课本就已有介绍。为有个较准确、客观的印象,我还是把《辞海》里的两个相关词条再转抄于下:

  郭守敬(1231——1316),元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曾任都水监、太史令、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昭文馆学士知太史院事等。修治许多河渠。与王恂、许衡等编制《授时历》。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和窥几等十余件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大地测量,重新观测二十八宿以及一些恒星位置,测定的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精确度。著有《推步》、《立成》、《历仪拟稿》、《仪象法式》等十四种,共一百零五卷。

  授时历(暦),一种阴阳历。施行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由郭守敬与王恂、许衡等创制。因古语“敬授人时”得名。明《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把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即为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历时364年。它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黄纬与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365.2425日为一年,29.530593日为一月。一年的1\24为一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正式废除上元积年,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所定数据全凭实测,是中国历法史上第四次大改革的产物。

  从上面的两节话看出,郭守敬是元代天文学方面最为著名的人物了,他们制定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先进的历法。比如,他们得出的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就已跟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模一样!

  郭守敬和他们的《授时历》是如此的权威,而陈时敏却敢于对它说“不”!

  三、对《授时历》说“不”

  元朝至正十二年的三月初一发生日食。温州郡事先公布了朝廷司天台的预告,说这次的日食会是十分之八,从巳时正一刻开始。而陈时敏却说:不,应该是全日食,从巳时的二刻开始!结果,都是陈时敏说的对!

  朝廷司天台公布的结果,根据的正是郭守敬他们的《授时历》。这么看来,《授时历》是还比不上陈时敏的这“温历”了。

  从此,陈时敏名声大振。温州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或副市长)就多次派人来征召,他都一一拒绝。最后,他只好推荐了他的好友张洙去应命。

  张洙带着“温历”到了司天台,订正了《授时历》的错误,教司天台官员以正确的“推步”方法。这样,《授时历》就更加完善起来。后来颁布的,人们就不再称它《授时历》,而干脆称它是“温历”了。从此,“温历”通行天下。

  明朝嘉靖辛丑年(1545年),温州郡守(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或市长)印刻了含七十二年在内的台历颁行于世,就还是题名此台历为“温历”。直到清朝,钦天监(相当于元时的司天台)也还是遵从陈时敏的历法。

  对此,乾隆《瑞安县志》的编者们很是感慨,说:“陈时敏之推步,可谓精矣!”

  三、隐约可寻的其它几点信息

  我们古人,把科学技术当作“雕虫小技”,大大地加以鄙视。地方志就都把陈时敏归为“方技”一类,正史《元史》或《明史》就更没将他入传。这样,他的具体生平事迹我们就不很清楚了,如他的家庭,他的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他的在外活动情况,等等。但他的以下这些还是隐约可寻的——

  他是元末人,跟刘基同时,可能比刘基生得略早,死得略晚。发生日食的元朝至正十二年,明开国元勋刘基四十二岁。而这时的陈时敏,学术已达到了顶峰,刘基也正处盛年,他们的年龄应该不相上下。刘基活到六十五岁,而陈时敏享年七十四,比刘基多活了九年。

  他的居处大峃里阳,跟刘基故居南田武阳接近,直线距离十七八公里,又有旧路相通。虽则两地分属处州青田和温州瑞安,但他们都是当地的大名人,他俩很可能有过接触。

  据旧地方志载,陈时敏是“尝玩《后天图》及璇玑玉衡之说”的,这“玩”字就很值得玩味。做学问能抱着“玩”的态度,可见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是个“玩物而不丧志”的人。

  在那严重官本位的时代,他却淡泊名利,拒绝做官,没什么“体制内”的地位。这正是“歪打正着”吧:这能让他“心无旁骛”,潜心学术。否则,又怎能做出如此之大的成就?

  他虽是没什么政治地位,却是有很高的社会威信,在浙江、福建一带,特别是在温州,肯定是大名鼎鼎,比那些当官的牛多了。到了现在,就越显得如此:陈时敏是“直与大峃之山而千古”,而当时那么多当官的,又有几人能被记住?

  四、“直与大峃之山而千古”

  很遗憾,陈时敏的著述是失传了。不过,温州平阳的陈宗山继承了他的学术,最终成了一代历法大家。陈宗山曾“究心历数,遍游江湖”,却是“未得其要”,只好回家,想拜陈时敏为师,恰好陈时敏这时过世。陈宗山就拿了他的遗著进行钻研,最终“得不传之妙于文字间”。

  清代,有个名叫陈兆麟的,自称“三十五世湖边派下孙”,为陈氏族谱里的陈时敏传写了篇《书复心公传后》的读后感。我把其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麟尝过(访问)鲤村父老,犹能啧啧谈公轶事,曰某处公之‘曝书坛’也,某处公之‘望星石’也,然已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不可辨识矣!而唯公之姓字里居,直与大峃之山而千古!”

N 编辑:陈叶静责任编辑:陈叶静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