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省级文化特派员在文“开课”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夏林艳 陈经友)上午10时,在县文化馆的舞蹈课堂上,省级文化特派员毕翰林俯身示范着民族舞的精髓:时而舒展肩颈展现蒙古族舞蹈的豪迈,时而轻颤膝部传递藏族舞蹈的灵动。学员们屏气凝神地模仿,跟着节奏反复打磨,原本生涩的动作在一次次练习中逐渐流畅,课堂里涌动着专注与进步的活力。

作为一级演员、全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毕翰林已在西坑畲族镇让川村驻点一年,此次是他首次在文成“正式开课”。为了让课程更贴合当地需求,他前期专门走访调研,摸清了文成百姓的文化喜好,最终选定蒙古族、藏族等民族舞主题作为授课内容——既保留艺术的观赏性,又兼顾基层推广的实用性,希望用舞蹈美育增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某学校舞蹈老师胡心夏冲着这场中意的课程早早报了名:“这位老师的舞蹈和我以往接触过的很不一样,透着一股难得的大气,这一点我特别喜欢。以前从来没机会跟着省级特派员上课,这次能有这样的经历,感触真的很深,也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东西。”
关于这一点,西坑畲族镇叶岸村民乐乡村艺术团团长邱飞云也深有同感:“以前我们姐妹几个一起跳舞,纯粹是凭着爱好凑一块儿。那会儿没章法,各人跳各人的,活像一盘散沙,全靠一股子热乎劲瞎跳。”
下午2时,西坑畲族镇叶岸村文化礼堂里,民乐乡村艺术团的排练正酣。看着大家略显生涩却格外投入的动作,毕翰林认真记录细节,表演结束后立刻走上前,现场示范调整后的动作,从舞步频率到表情神态一一校准,原本略显松散的队形渐渐有了章法。

邱飞云觉得,自从省文化特派员来了就不一样了——他手把手教村民练基本功,现在大家不光舞姿好看了,连背都挺得笔直。原本的“土班子”有了更好的模样,村民们跳起舞来觉得既有劲儿又规整,看着就舒心!
“我作为文化特派员派驻到文成,希望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给这里的百姓,让当地的舞蹈爱好者对舞蹈有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大家对舞蹈有着很高的热情,不少人还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也正是群众对文艺热爱的体现。”据毕翰林介绍,驻点服务一年来,他以文化赋能为抓手,重点扎根让川民族村,结合民俗特色编排了多支舞蹈作品。在他的指导下,村民们从村口的小广场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不光是在县里的赛事中崭露头角,部分作品还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让乡土文艺收获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毕翰林说,驻点这段时间,他发现村民们对舞蹈、对舞台的那份执着特别打动人,大家热情又积极,投入度很高。不过短板也很明显,本地艺术人才还是太少了。他希望能多让村民参与到演出、舞蹈编排和文化交流中来。这样一来,既能带动更多人加入,也能让本地的文化活动有更长远的发展。
此次公益课,正是毕翰林“专业培训+基层指导”计划的开篇。接下来,他将深挖文成畲族文化底蕴,为西坑畲族镇量身打造一台融合民俗的文化旅游体验式舞台作品。目前团队已完成采风,正全力推进剧本创作与音乐制作,预计年底即可首演。优质文化资源,正循着特派员的脚步,在基层土壤中深深扎根、静静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