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联动·与山共兴:幸福“姜”至“小姜块”激活“大民生”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胡琳琳 雷思涵 魏为强) 在大峃镇长兴村,酸甜可口的醋泡姜,见证着村民们从生姜销售难卖到订单不断的转变,也记录着当地生姜产业从提篮小卖到走向广阔市场的跨越。本期“五山联动与山共兴”,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长兴村,看这一块小小的生姜,如何在基层女性的引领下,以“党建+产业”模式破解共富密码,为村民们擘画出幸福“姜”来。


在文成县“醋泡姜共富工坊”内,自动清洗机正对一批新鲜黄姜进行冲洗作业。经过去皮、捶打、切块、腌制、封装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原本普通的黄姜摇身一变,成为风味独特、开胃爽口的“醋泡姜”。而在工坊外,工人们正将一箱箱封装好的产品从冷库中搬运出来,准备装车发货——这批货物即将发往温州,开启它们的市场“旅程”。
温州市卫健委下派农指员王秀珍说:“这次订单有100多斤,将发往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妇幼保健院),用于职工食堂及员工自购。如果市场反响良好,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采购量。”

自2023年1月派驻长兴村以来,王秀珍始终积极对接资源,为共富工坊拓宽销路。此次来自温州市级单位的订单,不仅是一次产销对接的成果,更让长兴村党总支书记赵进红倍感振奋。这不仅是对村里探索新产业路径的肯定,更标志着本地农产品迈出了走向城市市场的关键一步。
长兴村党总支书记赵进红说:“这批发往温州的订单,对我们这样一个小作坊来说意义重大,极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也希望,未来的销路能越来越广。”
然而,长兴村的生姜产业并非一直如此顺利。过去,村民们虽有种植传统,却长期面临“卖难”困境。赵进红回忆,早年间村民凌晨一两点就要将生姜运到县城,卖给姜贩。“不仅路途远、存在安全隐患,商贩还常以‘卖相不好’为由压价。有时候拉了一整车去,卖不完又得拉回来,销量不稳定,收入也没保障。”她说,“有几年,甚至整季的姜都滞销了。”

困境中孕育转机。长兴村拥有悠久的生姜种植历史,种植规模可观。面对滞销与低价的双重压力,赵进红带领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将原本零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推动生姜从“原字号”向“加工品”转型。
“我们尝试把生姜加工成醋泡姜,供应给县城一些单位食堂,反响还不错。”赵进红说,“这让我们看到了深加工的潜力。”
如今,醋泡姜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除了文成本地多家单位食堂,产品已进入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妇幼保健院)的供餐体系,与本地商超的销售合作也在积极洽谈中。更令人鼓舞的是,工坊已与味多多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即将签订代销协议,由企业统一包销产品。
赵进红补充道:“目前我们已销往温州人民医院食堂和文成本地单位食堂,商超渠道也在推进。最大的支持来自味多多的叶总,他承诺帮我们把小作坊做起来,所有产品都由他们代销——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的销量有了坚实保障。”

醋泡姜产业的兴起,不仅破解了生姜“卖难”问题,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长兴村村民赵爱莲说:“我现在种了五六千斤姜,全都卖到工坊了。每天在这里干活,能挣一百多块钱,既方便又稳定。”
从农户零散种植到工坊规模化运营,从被动等待收购到主动开拓市场,长兴村在“党建+产业”的双轮驱动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共富之路。村民们不仅收入有了保障,种植积极性也显著提升。
长兴村驻村干部赵周波说:“接下来,共富工坊将与农户签订生姜收购协议,实行保底价收购,确保大家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基本收入。同时,工坊也将持续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一颗小黄姜,泡出大产业。长兴村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让土特产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共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