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阳: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共绘增收新“钱”景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夏林艳 季向贤)眼下的公阳乡,田间地头尽是丰收的希望与忙碌的身影。从薏仁米田的绿意盎然到稻虾共养基地的鱼虾肥硕,当地正以“生态+特色”为抓手,探索多元农业发展新模式,让传统农田焕新生,为农户铺就一条实实在在的增收致富路。

走进公阳乡紫华村的薏仁米田,连片的薏仁米植株长势喜人,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村民们手持锄头,弯腰穿梭在禾苗间清除杂草,不时俯身拨开叶片,仔细查看果穗的生长状态。此时的薏仁米已初显饱满果穗,沉甸甸地垂在枝头,一眼望去,满是丰收的期盼。
紫华村村民叶碎娥说:“今年种薏仁米的收入特别好。我从一开始就小规模种植,现在一亩地能收三百到四百斤,算下来一亩收入能有六千到八千元,比种水稻的收入高出两倍。”

而在不远处的稻虾共养基地,水面波光粼粼,县明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秋莲正弯腰收拢水中的捕虾笼。笼网刚提出水面,数十只挥舞着螯钳的小龙虾便活蹦乱跳,溅起阵阵水花。
据悉,施秋莲将自家传统稻田改造成稻虾共养田已有三年。“稻虾共养模式比单种稻谷收成能增加40%左右。而且好处很实在,小龙虾的粪便能让田变肥沃,我们不仅省了买肥料的钱,连农药也不用打了。”她坦言,虽然稻谷亩产有所下降,但稻米品质提升、价格上涨,再加上小龙虾的收益,总体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左右。如今,她还在基地里划分出小块区域,尝试稻鱼共养模式,探索更多元的增收可能。

公阳乡地形以平原为主,1800亩肥沃耕地孕育了这里“富饶农业产区”的名号。除了眼下长势喜人的薏仁米和稻虾,当地还盛产番薯粉、茶叶,以及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乡里不满足于“单打独斗”的传统种植,而是以薏仁米、稻虾共养为突破口,逐步打造“一村一品、多品共生”的农业发展格局,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让特色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公阳乡农业站负责人叶金满表示,接下来将以公阳乡紫华山千亩特色共富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项目,引进更多适配本地生长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同时,会加强与市场的对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等力量,推动公阳乡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