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山镇:从“冬闲田”到“出口田” 稻耳轮作激活乡村动能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王心怡 陈轩 王安 见习记者 钟周家豪)近日,在铜铃山镇的木耳种植基地,农户们忙着将木耳菌棒整齐下地,以特色“稻耳轮作”模式激活土地潜能。这一模式不仅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更打响了高山木耳出口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走进铜铃山镇石门村的铜铃山石门稻虾鱼耳轮作基地,农户们分工协作,有的为菌棒精准打孔,有的快速分拣搬运,有的按序在田间摆放。不一会儿,一排排菌棒便交错“立”在田间,展现着新一季的丰收希望。据悉,本次将集中种下木耳菌棒共20万棒。
受今年持续高温影响,木耳种植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但“稻耳轮作”模式,让土地实现了“全年无休”的高效利用。据介绍,根据本地气候、温度、湿度等条件,当地规划120亩农田进行水稻、黑木耳轮番种植,每年9月水稻收割后,农田即刻转入木耳种植,种下约50天迎来头茬采收,间隔30天左右可进行第二次采收,整个种植季共采收3次,到次年3月木耳全部采收完毕,农田随即清整后投入春季播种。这一流程既避免了土地闲置,一改过去“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的情况,又形成了“种地+养地”的生态循环。
“稻耳轮作的模式,一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来菌渣还田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铜铃山镇驻企干部胡志国表示,该模式既避免了土地闲置,改变了过去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的情况,又形成了“种地+养地”的生态循环。
铜铃山镇的木耳能打响名气,既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标准化的产业支撑。当地平均海拔7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3℃-15℃,负氧离子浓度极高,为木耳生长提供了优质生态环境;同时,基地引进“黑山15号”优质品种,搭配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并拿下SC食品质量认证,让每一朵木耳都兼具口感与安全,品质远超普通木耳。过硬的品质,让这里的木耳成功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通过侨领牵线搭桥,目前已经成功销售到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胡志国介绍道。
产业发展的红利,也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农户。每年9月至次年6月木耳生产季,基地平均每天能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而且木耳种植、管理技术门槛低、操作易上手,尤其适合60岁以上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让不少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现在家附近有木耳基地,在这里赚点钱,收入还是很不错的,我一天可以赚200多块钱,工作也比较省力!”农户叶德军说。
如今,文成木耳已从田间特产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出口名片。当地将继续扩大稻耳轮作种植规模,深化产业链布局,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让小木耳真正成为撑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