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走遍文成  -> 正文走遍文成

溯流而上,寻找心灵家园的足迹

——“走遍文成”走进张坳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8日 来源:

中央屋

        (文图/张嘉丽)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蒹葭》,诗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中写出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我对其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心向往之的事物,面对困难险阻,人往往会放弃逆流而上。如果不是此前到黄垟坑,寻找徐姓家族之源,我想也没这么快溯流而上,寻到张坳,寻找勇士徐伯龙及其徐姓家族所在心灵家园的足迹。

    张坳位于南田境内,村名原叫“樟坳”,说是因从前后山有株大樟树,村后的山便唤作樟山,村在山坳下,故名樟坳,后演变为方言音“张坳”。旧时村名大多由此方法演变而来。

     张坳建于南宋宝祐年间,距今已有760余年之久。村子历属青田县柔远乡九都、上七源、南田乡等。自元朝起,张坳是一个文治武功名传四方的一个地方。武有勇士徐伯龙,文有徐希达、徐绍伟父子。徐伯龙曾让贼寇胆战心惊。徐希达父子及兄弟乡邻曾相继创建了青云书院、储英书院、旭照书院、文武书院、育才书院。是文成历史上有记载以来,书院最多的村落。

        忠勇之士与烈女

    那天进入村子,第一站便寻找徐伯龙留下的足迹。

    徐伯龙生于元朝至顺年(1333),是一位擅长用刀,武功惊人的习武之人。他有一把重60公斤的大刀,单手可提起大刀作战。元至正十四年(1354),黄坦吴成七起义。为此,朝廷震怒,于次年令王姓统管官率兵征讨,到达南田时,官兵恐惧不敢前行。徐伯龙便主动请缨,愿率“义兵”为前队,攻打起义军,并被授以松阳县尉。第二天,吴成七进军青田,徐伯龙遂集“义兵”于张坳外路进行抵御。双方进行激烈交战,因官军未援,无奈寡不敌众,徐伯龙与义军被吴成七起义军所杀。

    徐伯龙遇难后,其妻夏淑荣仅二十一岁。夏氏是一位非常刚烈的女子。徐伯龙阵亡后,起义军进入村子。起义军中有一位叫宋茂四的首领,见夏氏生得貌美,欲强行娶之。夏氏坚决不从,并拿刀割了自己的头发掷在地上说,“吾头可断,身不可夺,复来,吾当以头与之。”一行人见此刚烈,不敢强行进犯。为了能将幼儿抚养成人,夏氏自毁容颜将儿子养大,并于乱世中守寡到老。族谱记载,夏氏当年是用刀划破脸部毁容。容颜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何况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人。夏氏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

旭照书院外观

     徐伯龙夫妇事迹令人动容,元朝廷曾下诏赐谥徐伯龙为“忠勇”。明嘉靖间,浙江巡按御史舒汀将其事迹上报,奏建忠勇祠与夏氏节烈坊。

    忠勇祠坐落于张坳驮份。清康熙年间毁于战乱。康熙四十九年(1780)岁次庚子,由徐廷芳、徐延卿等人在原址重建,至今已达239年。忠勇祠正大厅堂塑有徐姓始族徐居延,及徐伯龙、夏淑荣像,每逢正月十五隆重祭祀。

    夏氏节烈坊于清朝毁于战乱。此后没有重建,它的形象仅在族谱里与人们的记忆里再现。

    徐伯龙的英勇无畏与夏氏的忠贞刚烈令人敬佩。如今徐氏后人提起他们的先辈,也是如数家珍。当年徐伯龙所使用的大刀至今还在,由后辈保存,大刀曾在县文化馆展出。刀非常沉重,全长3.02米,重达120斤。一般青壮年需双手才能提起。能将重60公斤的大刀挥起作战,可见徐伯龙体力非常惊人。

旭照书院

        文风蔚然的古村

    张坳还是一个文风蔚然的村子。村子曾前后建有青云、储英、文武、育才、旭照五个书院。

    青云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徐希达、徐希进兄弟创办。徐希达曾为太学生,从小胆识过人,13岁便到青田县城打官司。生平又爱做善事,先后为青田七都小黄庄、西陵、三滩、张坳等村建有多座存放物品的仓库,建有岭根岭头亭,及与弟弟徐希进办有青云书院等。青云书院为当地培养了一些学子,影响深远。后因年久,建筑早已损毁,如今仅剩院址,及保留的“鸢飞鱼跃”横额等遗物。

    徐希达之子徐绍伟在当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徐绍伟(1749-1843)字必昌,号桂岩。生于清乾隆戊辰年(1749) 。徐绍伟幼年便十分聪颖。族谱记载,他于“乾隆康寅科试入学,乙未补增广生,丙申补廩膳生。嘉庆庚申科恩贡。”徐绍伟是一位爱书之人,家中曾藏书万卷,且文采斐然,为当年青田名士。由他所题的碑记、序跋、联匾随处可见。徐绍伟于嘉庆戊辰(1808)创办储英书院。书院位于“石楼梯”。

    石楼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三进四面屋,建于乾隆庚辰年(1760) ,由徐希达、徐希进兄弟所建。四面屋前是一条街路,为当年九都最早的街道。连排十二家商店,故叫“店前路”,街路边上,有一堵照镜壁,两边各有半圆形的城门,城门下是澄清的池塘,水平如镜。皓月当空,倒映水中,可谓一景。如今此景已不再。

    石楼梯四面屋门台额上有徐绍伟撰书的“明经”两字。对联为“孝友为家政,文章报国恩。”中间正壁,挂有韩锡胙(青田举人)撰写的对联“和气况兼居福地,闲身随处是桃源。”其屋还有水浮岩。建筑后因大火被烧毁,如今门前仍存有旗杆夹一对。原院墙有一株由徐绍伟植种的罗汉松,如今树龄已达250余年。

育才书院老门台

    除青云书院、储英书院外,张坳还有由徐绍伟、徐绍唐、徐绍商、徐绍岐、徐绍那等人所建的位于文昌阁的文武书院,位于中央屋的育才书院,位于石门楼的旭照书院。当年这些书院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宿儒刘耀东(祝群)少时,也曾在桂岩书房读书。如今这些书院大多都因年久失修,倒塌的倒塌,荒废的荒废。现仅剩下部分建筑遗址与族谱中的建筑图,但这种群贤毕至,见贤思齐的蔚然成风行为也给后辈留下了宝贵财富,为他们标注了参照的行为坐标。

    历史上,这个一度曾文脉深厚,文风鼎盛的村子,如今随着时光流逝和时代变迁,以及古建筑、文物、人文价值的流失,鲜少有人关注。寻访中,我们走在村中,踏过一条条小巷,看过一座座苍桑古朴摇摇欲坠的建筑时,仍能感受到过往岁月的乡愁。

    当人们在叹息那些具有历史性的建筑消失的同时,看着曾作为文武书院的文昌阁,旭照书院的古建筑,育才书院仅剩的门台,以及其他古建筑、古井、旗杆夹、古树、大刀、石棋盘、石书笼、石水缸、石秤锤、石花鳟、水浮岩、石磉子等遗址遗物。不禁感慨,许多年过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否依然安在,是不是也像此时我们怀念那些消失的古建筑与毁于战乱的牌坊一样,怀念它们呢?

摇摇欲坠的中央屋

老院墙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