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故事:教师节专访县实验小学教师吴珏珏:探寻课堂里的趣味与温度,让数学“活”起来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胡琳琳 朱伟 雷思涵) 秋草无言,甘霖无声。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微光·故事”栏目将目光聚焦于平凡而伟大的教师群体,聆听他们在教育沃土上默默耕耘、助力学子逐梦前行的动人篇章。本期,我们走进文成县实验小学,走近教师吴珏珏的课堂,探寻数学教学中的趣味与温度,感受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以“微光”之力点亮学生未来的坚守与热忱。

走进文成县实验小学一年级(7)班,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课正在展开。讲台上,吴珏珏正带领孩子们认识数字“1、2、3、4、5”。她用趣味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含义,又邀请孩子上台用磁贴摆出对应数量。原本抽象的数字,在她的巧妙引导下变得鲜活而具体。谈及数学的魅力,吴珏珏的眼中闪烁着光。

县实验小学教师吴珏珏表示,自己打心眼里觉得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当解出一道题时,那种‘哦!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特别能让人爱上动脑筋的过程。我们带孩子们做数学小实验,让他们发现数学不只是课本里的知识,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能用它来解决——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有用的工具。”她强调,“这种把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的感觉,才是数学最吸引人的地方。”


为了让数学真正“走出课本”,吴珏珏常常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在认识数字的教学结束后,她会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开展“桃花朵朵开”游戏:她喊出“桃花开三朵”,孩子们便迅速三人一组相拥成团,在欢声笑语中巩固对数字的理解。这样寓教于乐的设计,正源于她始终坚持的“以生为本,让数学‘活’起来”的教学理念。
谈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吴珏珏坚定地说:“我的教学理念就是‘以生为本,让数学活起来’。我一直认为,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应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场域。所以我总在思考,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如今的孩子从小接触网络,信息渠道多元,有时对某些知识点的了解甚至超过老师。面对这一变化,吴珏珏分享了自己的应对之道。
吴珏珏坦言:“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主动问学生,‘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鼓励他们上台分享,保持平等对话的状态,这样才更容易拉近师生距离;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吴珏珏举例说:“比如,我们通过钉钉平台与教研团队集体磨课,用动画视频讲解抽象概念,用在线问卷收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在吴珏珏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润滑剂”,而“平等倾听”正是构建这种关系的关键。每节课后,她总会主动询问学生:“这节课哪里没听懂?哪个环节你觉得不够有趣?”学生的反馈,常常成为她改进教学的灵感来源。
回忆起学生的建议带来的启发,吴珏珏笑着说:“有时候他们的建议会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知识点还可以这样讲!我希望我的学生觉得,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懂他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共同面对困难的伙伴。”
吴珏珏的温柔与用心,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提起吴老师,学生王硕开心地说道:“我觉得吴老师上课很有趣,经常表扬我,对我们也很温柔。”
从2007年踏上讲台至今,从乡村学校的新教师成长为市级名师,吴珏珏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是完成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
回顾自己的职业历程,吴珏珏感慨道:“刚任教时,我总纠结于这节课知识点讲完没有,课件和板书是否美观。后来参加了各类培训和教学评比,尤其是和团队一起研究课例,我才逐渐明白:课堂的核心不是老师‘演’得多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有多深入。”

吴珏珏总结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成长。”
十八年的坚守与沉淀,让吴珏珏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吴珏珏深情地表示:“18年的坚持让我明白,教育不是追逐光,而是自己成为光——照亮学生的路,也温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