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谈秋季养生:注重“防燥、安神、固护脾胃”三原则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徐露露 季向贤) 处暑节气过后,“秋老虎”威力不减,白天气温依然居高不下,而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面对这一特殊的气候特点,如何科学调养身心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记者就此采访县中医院的专业医师时,听到了秋季养生的有关专业且科学建议。
我县地处浙南山区,秋季气候常呈现“昼热夜凉、湿度递减”的特点,易引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起皮、倒刺增多、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等不适症状。这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秋燥”。县中医院医生指出,《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燥邪当令,养生应紧扣“防燥、安神、固护脾胃”三大原则。
县中医院门诊部副主任郑程鹏说:“秋季养生,首先要注重防秋燥。在饮食上,可多食用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莲子、山药、蜂蜜、百合等,建议以炖汤、煮粥等方式食用,更利于吸收。
其次,要注意‘安神’。秋燥容易影响睡眠,出现多梦、心烦、情绪波动等情况。因此,应调整作息,做到早睡早起,顺应秋季‘收敛’的自然规律。
在穿着方面,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应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保护腹部、背部及手脚,避免受凉。
此外,秋季在中医理论中与‘肺’相应,情志上易生‘悲秋’情绪。建议市民多到户外活动,如登山、远眺、散步等,既能锻炼身体,也有助于舒缓情绪、调节心态。”
除了饮食与作息,秋季起居也需注意保湿。若室内开启空调,建议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之间;早晚气温凉爽时,应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郑程鹏进一步提醒:“秋季养生,关键在于‘润’与‘收’二字——润燥以养肺,收敛以安神。要顺应自然节律,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积极的情志调养,平稳度过‘多事之秋’,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郑程鹏还特别指出,秋季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秋多为“温燥”,天气炎热夹杂燥气,易伤肺阴;深秋则转为“凉燥”,寒邪与燥邪并见,易侵袭肺卫。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受外邪,出现咳嗽、咽痛、鼻干、乏力等症状。
郑程鹏说:“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我们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状态。”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秋季虽无酷暑,但仍需警惕“秋老虎”带来的健康隐患。科学养生、未病先防,才能真正实现“秋冬养阴”,健康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