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山76亩“无公害稻”开镰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陈小乐 陈轩)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文成县金色的田野上,秋收的“第一镰”正式开启,拉开了全县秋粮丰收的序幕。眼下,铜铃山镇石门村的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粮、运谷,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在石门村种植基地,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轰鸣穿梭,稻穗被卷入脱粒仓,金黄的稻谷如雨倾泻,随即装袋入仓。在机械难以进入的丘陵地块,稻农们弯腰挥镰,动作娴熟地收割稻谷。汗水浸透衣衫,却掩不住他们脸上的喜悦。作为文成县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石门村的开镰场景,正是全县秋粮丰收的生动缩影。
铜铃山镇石门共富工坊负责人郑式忠介绍:“这片基地共76亩,种植的是‘浙中优8号’优质稻种,9月中旬成熟,目前已开始收割。如果天气晴好,预计三天左右就能完成,总产量将超过3.5万斤。”
收割完成后,稻谷迅速进入加工环节:自然晾晒、精细碾磨、分装成箱……一道道工序紧密衔接,晚熟水稻仅需数日便可完成从田间稻谷到上市大米的全流程转化。
此次率先开镰,不仅抢占了市场先机,也精准对接节日消费需求。基地新米将赶在中秋、国庆双节前上市,满足市民“尝鲜”的期待。借助节日期间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行情,既让市民吃上“第一口新米”,也助力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时节”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郑式忠表示:“这批稻谷收割后将统一销售给温州交运集团,预计28号发货。大米采用5公斤装袋,售价为每斤7元。”
为保障稻米品质,当地积极探索“稻鱼共养”“稻耳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水稻生长期间,田中养鱼,水稻为鱼提供遮荫和天然饵料,鱼的排泄物则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使稻谷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水稻收割后,利用闲置稻田种植木耳,实现土地“不空闲”——既增加村民收入,又提升土壤有机质和肥力,真正做到“种地”与“养地”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如今,凭借优良品质和绿色生态的品牌形象,该基地的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50%,已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深受消费者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