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增收新路子!省科技特派员现场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胡琳琳 朱伟 雷成)山水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天然禀赋,为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巨屿镇不断探索以中药材种植破解山地增收难题。近日,记者跟随省科技特派员,到巨屿镇看看他们如何带领村民走出“靠山吃山”的新路径。
在巨屿镇政府会议室里,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省科技特派员陶正明为有意向种植中药材的村民们传授稻药轮作关键技术。经过前期多次实地考察,此次培训内容十分贴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村民们听得格外专注,有的低头认真记录技术要点,有的举起手机拍摄课件,生怕错过任何关键信息。
“今天的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稻药轮作的关键技术展开,其中重点涵盖了浙贝母和百合等适合当地发展的药材相关知识,并且我们针对培训内容做了一些适应性调整。”陶正明介绍。
培训刚一结束,有种植意向的村民便热情邀请陶正明前往正湾村实地考察,想让专家在自家田头“把把脉”。现场陶正明沿着田埂仔细查看后当场给出了种植建议,他说,正湾村的土质与立地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浙贝母、百合等中药材品种,且与水稻进行轮作的模式十分可行——这种模式既能保证水稻种植面积,又能显著提升每亩土地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兼顾。专业的分析与建议,让村民对中药材种植的信心更足了。
巨屿镇选择以中药材种植撬动山地增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当地山水资源禀赋的长远布局。作为坐拥“山好水好”优势的乡镇,巨屿镇的水经济已颇具规模,如今将目光转向山地资源开发,正是为了实现“山水并举”的共富目标。
“巨屿镇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山佳’和‘水优’两方面。说到‘水优’,是因为巨屿镇建有白鹭洲水经济产业园,园内已经吸引了娃哈哈、华润怡宝等大型企业入驻。今年,还落地了一个鱼虾养殖的大型水经济项目。当下,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山佳’这一优势。”省商务厅驻村指导员、巨屿镇党委副书记林磊说道。
不过,起初村民对中药材种植并非毫无顾虑。从前期投入到技术门槛,多重担忧让不少人持观望态度。为了彻底打消大家的疑虑,镇村两级主动靠前服务,通过一系列精准举措逐步筑牢村民的种植信心。“我们通过安排专业指导员上门培训,以及开展实地培训等方式,帮助村民打消了部分顾虑”,潘平村党总支书记纪玲玲说,如今已有不少村民积极表示想要尝试种植浙贝母。
村民态度的转变,不仅源于细致的技术服务,更在于“稻药轮作”模式带来的直观收益预期。对于常年种植水稻的村民而言,闲置土地的二次利用无疑是增收的新希望。垟地边村村民郭瑞样告诉记者,学习稻药轮作技术后,他了解到水稻收割后闲置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浙贝母,这样能增加一份收入,后续自己也打算尝试种植。
看到村民种植意愿日益高涨,镇里没有急于铺开推广,而是制定了一套稳妥的推进方案,从风险防控到成本保障再到销路对接,全方位为村民保驾护航。一方面安排正湾村村干部带头试种,用“先行探路”为村民规避技术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省商务厅帮扶资金直接补贴、积极对接省市县财政政策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村民种植成本。更关键的是,镇里提前联系好中草药收购公司,彻底打通销售渠道,构建起“种产销”全链条保障体系,让村民只需安心种植,无需为销路发愁。
陶正明表示:“这次的培训仅是开端,接下来若要培育当地示范户、打造农民发展基地开展示范种植,我们将在技术指导以及其他方面持续跟进,帮助村民把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全村乃至全镇中药材产业的进步。”
此次技术培训的落幕,只是巨屿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起点。有专家团队的持续护航,有政策资金的坚实保障,还有村民们的积极参与,这条“靠山吃山”的共富路正一步步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