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老年天地  ->  如烟往事  -> 正文如烟往事

我的入党故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家的今天”

包学冠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4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是我和我的一家人的切身体会。

  童年记忆:苦难磨砺了我的意志

  1934年10月,我出生在桂山乡三垟村西峰山下的农民家庭。父亲目不识丁,吃尽没文化的苦头,决心让我读书。8岁那年我上学了,学校办在4里外的祠堂,但授课先生嗜赌,经常不来上课,我不知道白跑了多少次,但仍没有浇灭我对知识的渴望。

  12岁那年正月,在泰顺翁山教书的姑表兄翁国纲来我家探亲,他愿意将我带在身边。开学时,父亲挑起伯父留下的大书笼,送我去离家30里外的翁山小学读书。虽然每周要回家挑粮菜,但我从不缺课,学习和干活都没有落下。在先生的教导下,我认真读书,学习迎头赶上,14岁小学毕业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947年暑假,我报考雁中、浙中、平中和泰中,均被录取,我选择了省立平阳中学。开学时,父亲挑起大书笼,走过170里,把我送到平中。可是那里的学费和伙食费要一次性缴清,父亲带的钱还不够一半,只好连夜赶往鳌江钱庄借高利贷,想想以前穷人想读个书真不容易啊!入学不久,我染上了疥疮,身上留下了两个疮疤,学习成绩也落下了,两个学期的月考奖励也只拿到一瓶美国产的鱼肝油。但仅这一年,为了支撑我读书,家里就卖了一亩五分田。

  1948年暑假,表兄说泰中的费用比平中要省一半,父亲便又挑着那只大书笼将我转到泰中去,290里路上留下我和父亲艰辛求学的足迹。谁知我在那里身染疟疾,只读28天就回家养病,一病就近半年。 1949年春,父母见我骨瘦如柴,不忍让我继续上学,我就在家跟父亲学种田,至此我一波三折的求学道路画上句号,求学理想也终成泡影。不过,跟在父亲身边劳动,让我学到了犁田、插秧、掘园等一切农活,让我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入党初心:感恩党的培养和关心

  1951年春,桂山乡开办了民办中心小学,乡里叫我去教书,年薪有稻谷400斤。是年冬,土改队进村,我当上了积极分子,在定家庭成分时,我因父亲在解放前三年大忙时有雇散工,便自报富裕中农,土改队长说我有自知之明。

  1952年,学校其他三位老师因历史问题解聘了,乡里叫我负责另聘老师把学校办下去,我积极完成了任务。当年暑假,参加思想改造,当上了组长。后来又转正式教师并当上了校长,年冬评定工资等级时,我自报31级,区小校长说一般校长至少30级,叫我也重新报30级,但我坚持没有改。有人说我思想好,也有人说我傻,但我不管,因为全乡的老师最多只有32级。

  1955年,提交过三次入团申请的我,终于被批准入团了,据了解,以前不批的原因,是我的家庭成份太高。紧接着派我到南阳毛坑辅导区当负责人,7年后的1962年又将我调到区小当教导主任。半年后,我觉得人家基本都是普师生,自己只读7年书,让我当教导主任名不副实;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奶奶、父亲、母亲年老无人照顾,便请求调回桂山学校。当时也有好友说我傻,从区小教导到校长只差那么一级了,为什么要求回到山头去?我笑笑回答说:“要诚实认识自己,我没有资格去争取。”上世纪80年代,我被任命为桂山乡社教主任,在乡党委和学校领导支持下为学校办了几件小事。1、1983年6月,举行了全市首次农民教育竞赛考,召开了全县扫盲现场会议;2、1984年,在全县率先实行民办教师工资统筹;3、1985年,率先设立全市第一个奖学金的乡,考上大专奖600元,中专奖300元;4、给在本乡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工资向上浮动一级。

  那时候,我看到国家对老、边、少、穷地区都有政策照顾修路,想起桂山是四县交界,海拔千米,有“文成西藏”之称,全乡44个自然村,几乎家家都住过红军和地下党,还先后牺牲了8位民众,完全符合老区条件,可因区域变动,却连革命老区的光荣称号也没有。于是,我建议乡领导先抓紧恢复老区称号。1983年12月,我写了《迫切要求恢复桂山老区乡的报告》,接着,乡里委托我与老革命家陈加官和乡党委刘开发同志去泰顺、平阳、温州、杭州、长兴等地,向当年在桂山地下革命过的同志们征集桂山的革命历史资料。我又前往县民政局,找到了1952年有关老区的史证,最后整理上报。 1984年9月,知道国务院颁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后,我又建议乡政府成立筹建公路领导小组,并帮助撰写要求造路的报告。1986年,桂山乡可谓喜事连连:温州市发文批准桂山乡9个村全部为二战时期的老区村;8位牺牲民众全部追认了烈士。同年,在全县还有26个乡未通公路的情况下,桂山公路被列入第二批扶贫项目并列入省建设计划。就在这一年,我一边主动申请入党,一边努力以党员的标准去干好本职工作,最后得到区小领导的肯定而成功入党。同时,我还被评上小学高级教师。我心里十分感谢党的培养,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

  入党后:坚持学习、为民服务,不忘党员使命

  我入党后时刻谨记党员身份,不敢有一丝懈怠,认真学习《入党誓词》、《党纲党章》,把“为人民服务”进一步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先后做了下面几件事:

  一是播种希望,四处筹款建学校。1987年,桂山争取到增设初三教学点和翻建校舍的2万元经费以后,在没有公路直达的桂山,这2万元却是杯水车薪。于是发动社会捐资就成了当务之急,乡党委把这任务交给了我。1987年暑假,我订好捐资册,先走遍全乡各村各户,又下福建、抵江西、经南昌、到上海、转杭州、回温州,脚下行程2万里,经过3省1市19个县的筹募,共捐得3万多元。这件事感动了温州市老区慰问团,得到市里的支持,终于完成了建校任务。

  二是消除隐患,参与公益干实事。1993年,我调入珊溪中学,在学校领导和街头村的支持下,我全程参与5000平方米的征地,做好800米围墙和2座读书亭的筹建工作,也让原本有12个出口的中学,统筹为只有一个校门出入,师生安全得到提高。此外,我在当地领导和群众支持下,顺利集资建造石亭5座,石桥4座,修路数百丈,还帮助中村群众吃上自来水,帮助凤狮村筹建包公纪念堂。我自己因单身工资又遇前妻生癌后妻瘫痪请保姆为公益捐资不多,只有10万多元。

  三是消除歧视,筹备再现夕阳恋。2006年,我被退教协珊溪分会选为会长和街头村老协副会长,我看到有条件再婚的单身老人因得不到子女的支持而孑然一人,于是设立再婚奖,先后组织“夕阳恋”和“七夕相亲会”,让21对再婚老人上台,接受领导给他们戴红花和颁奖。通过这些措施和媒体的发酵,使歧视再婚的现象销声匿迹。

  四是弘扬道德,协助推广孝文化。协助街头村推广孝文化,完善评选孝顺子孙的标准,设立了10个奖项,包括孝顺子孙、孝顺媳妇、孙媳妇、模范丈夫等,规范了评选、表彰程序,我将他们的事迹写进《孝行街头》的书中,让他们受世人尊重。每位参观者到街头来可免费得到一本《孝行街头》的书,一首自编的村歌,一个孝文化的光碟,一片图文并茂的墙报,一台自编自导自演催人泪下的戏。游客共同的感言:只要街头走一走,孝道进步肯定有!

  通过连续26年来的以党风促孝风带民风的活动,评出孝顺子孙和最美家庭共300多人次,在《中国新闻周刊》《精神文明导刊》、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县等各级媒体上报道,先后荣获浙江省第四届孝贤先进集体、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省文化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全国妇女基层组织示范村等等20多个光荣称号。

  五是坚持理想,不断提升学习力。平时有空我就向子孙们学习电脑、摄影等,坚持向媒体投稿,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现在微信微博也初步入门。我在2015年出版了《孝行街头》《满路芳华》《西峰晚晖》三本书。现在我的第四本《孝说人生》也已在正式出版中。

  2019年4月8日,《浙江工人日报》刊登了《文成85岁老者抖音传孝道》,我看到马上给记者回复:“说实在,您这样给我戴高帽,使我十分汗颜。但为了孝文化更好地弘扬,能让更多的子女萌发感恩之心,做到孝顺父母在生前,不要死后讲排场,不会像我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顶高帽我领了!谢谢!”他给我回了三个“敬礼”。

  回顾老家桂山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也越来越美丽了。再回看入党这32年来,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想不到党先后给了我诸多荣誉,让我很是感激。 到现在,我们家四世同堂69口人中,共产党员就有22人。在我的“家庭春晚”和家书上,我一直告诫我的子孙们要永远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家的今天!”并要求子孙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本人无憾矣!

N 编辑:潘林鹏责任编辑:项露露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