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原创专栏  ->  文学  -> 正文文学

回望乡村——《厚德古乡鳌里(续)》序(散文)

□ 陈挺巧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8日 来源:

      四年之后,周运懿先生继主编《厚德古乡鳌里》,又重磅推出《厚德古乡鳌里(续)》。县政协教科卫体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赵翁钦先生让我作序,我把它作为学习、细读、思考周先生编著的机会,并期望从中领悟点愚者之得。

      鳌里是一座与周运懿先生血脉关联的村庄。他的先辈在这里拓荒造地,创建生存发展的家园;在这里构筑庭院华屋,彰显人生的成功与荣耀。他自己,就是在这座村庄里孕育,在这座村庄里降生。这座村庄,有他父辈的身影,有他儿时的记忆,有他对故土的依恋,有他曾经的快乐、忧伤、希冀、迷惘……

      冬日的暖阳让人舒适而亢奋。我带着周先生的编著按图索骥,以图求得对鳌里的面貌与精神的把握。

      暖阳中的鳌里,对于我来说,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清晰而模糊、实在又虚无。

      鳌里旧称坳底。明末周氏初迁,脚跟未稳,取地名土俗而实在。后发迹,改名墺底,“墺”者,可以定居的地方也,地名就带点书卷气了。清时兴旺,以墺底村为基础改为墺里乡。民国时期,周氏发达,更名鳌里,取独占鳌头之意,且把村后山改为鳌山。坳——墺——鳌,土音相同,意大不同,管中窥豹,可见鳌里周氏经济人文发展之一斑。

      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山坳之底就成为独占鳌头之处,倘若照势发展下去,鳌里或许被称为龙盘虎踞之地。

      回过头来看,鳌里周氏先祖取地名还是名副其实的。鳌里老村,盘桓在山坳之底,崇山峻岭周围着,一条条山脊匍匐而去,山坡上长着松树、枫树、乌桕树、桐子树和竹子。

      背风、向阳、宽敞之处建四面屋。那是鳌里周氏的骄傲。周运懿先生说,至民国初期,村里村外建有19座四面屋。一座四面屋有2500至6500平方米,规模庞大,结构严谨;大门开在中轴线上,有一院、二院、三院的;周有垣围;建筑精雕细刻,表现传统文化。

      周氏四面屋是周运懿先生对鳌里老家最生动的记忆。鳌里周氏19座四面屋被岁月荒芜被人冷落,而今仅存15个石门台。

      但残存的石门台却难掩当初的气派,似乎在向我这个凭吊者诉说昔日主人的辉煌。我翻开周先生的编著,一一去对照辨认被岁月模糊和人为消磨的门台上的楹联。有的题“日暖芝兰秀;风和翰墨香。”有的撰“智水仁山天然图画;礼门义路日就范围。”有的镌“薄有诗书传子弟;先安笔砚对溪山。”楹联体现的,不外是传统文化倡导的做人要知书达礼,有兰芝品格。

      石门台在暖阳中,显得沧桑、孤傲、冷漠、沉默,如曾经沧海、享尽荣华富贵、一贫如洗的老者,让人称羡却被拒之门外。

      俄罗斯作家果弋里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建筑是雕刻的文章和凝固的音乐。石门台似乎在体现鳌里周氏往昔的显赫,却早已完成其迎送、庇护的使命,蜕变成了一张照片或一个象征,具备了瞻仰和缅怀的崇高气质。

      山脊之间是层层梯田,那是鳌里周氏祖祖辈辈不屈不挠的象征。务农虽为持家之本,经商却是发家之道。鳌里周氏先祖凭借担盐炼铁致富,于是建华屋、办学校、造桥修路,施恩布德。

      鳌里老村大部分房子颓败了,有的重建,有的被废弃,大多上移沿大马路旁新建,形成鳌里新村。更多的原住民走了,如周先生运懿。周先生们对老村心存向往,又带着淡淡的忧伤,不知是周先生们辜负了它,还是它遗弃了他们。

      现在老村最气派的房子是鳌里文化礼堂。暖阳中我进入礼堂。礼堂展示着鳌里周氏农耕、孝德、读书、建筑的文化遗存与特点。我再次注视着1920年大总统徐世昌颁给鳌里南屏小学匾额上题的字:敬教劝学。四年前我曾为鳌里周氏撰写一联:担盐炼铁创基业;敬教劝学占鳌头。联虽不工,却反映实际,符合我不撰通用联的一贯要求。

      文化礼堂是老村与新村的枢纽,是出去的人回来礼拜的圣地。它如一把钥匙,复活了沉睡的记忆。它是一座桥梁,沟通了鳌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步出文化礼堂,已是晚霞满天。抬眼仰视周定烈士雕像,周定戴瓜皮帽,架圆眼镜,一袭棉布长衫,晚风微微吹起长衫一角,似乎正风尘仆仆去参加南昌起义。

      回望鳌里,老村飘荡着一股若隐若现的伤感气息,让人觉得陌生而遥远。周氏四面屋已经消失,老村正在消失。人生亦是如此,永恒是不存在的。

      暮色悄然而至,大马路上的新村,亮起百家灯火,人们咿咿呀呀地唱起了快乐的歌。

      逝者如斯乎!村庄会变迁、房屋会消失,生活终将继续。

      捧读周运懿先生编著《厚德古乡鳌里》《厚德古乡鳌里(续)》,周先生及同人从斑驳的历史和传说中,从习俗和风情中,从蛛丝马迹的遗存中,写出了鳌里周氏曾经的生存与发展,奋斗与辉煌,写出了对先辈的敬仰,也写出了鳌里今天的变化与发展。

      这是在为一个村庄作传,为鳌里作传。

      古村、新村,先祖、子孙,古往今来,生生不息,蓬勃向前,而维系这一切关系的那把钥匙、那架桥梁是什么呢?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周运懿先生编著告诉我们的是:德——厚德。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