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文化动态  -> 正文文化动态

云水中的水银尖

文 / 周玉潭 摄 / 张慧冠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6日 来源:淡墨文成

▲水银尖全景 | 张慧冠·摄

      屹然峙立透天关,一览无遗指顾间。

      仙有奇岩称石锅,龙留古井落深湾。

      顶盘烟髻巾常戴,尖接云峰桂可攀。

      莫言此方百巨镇,森罗万象足怡颜。

      一首越读越有韵味的诗,诗题为《水云峰》,清人王钦典所作。全诗形象描绘了山峰的雄伟瑰丽,天关、巨镇、奇岩、古井,每一个词都让人遐想,使人心动。

      水云峰就是水银尖,处在大峃镇与黄坦镇的交界处。海拨并不高,只有760.4米,但它站立在海拔只有300米左右的黄坦小盆地上,显得异样高大崔巍。看来有时为人为山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成为人们眼中的大山,除了自身要足够高大,站立的位置也很重要。

      关于山名的由来,地名志是这样记载的:主峰“时有云雾弥漫,远看似在云水之中,故名水云峰,后演变为水银峰,别名水银尖”。说水银尖“远看似在云水之中”,有点艺术夸张,但常有云雾弥漫倒是真的,我问过黄坦当地的同学,同学说,水银尖云雾特别多,他小时候很好奇,去问大人,大人告诉他上面住着神仙,他竟然相信了,而且相信了很多年。

      水银尖上虽然没有神仙,但不影响他在黄坦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从西往东望,水银尖形似桃子,因而当地人又称之寿桃山,大概桃形的山形是很吉祥的,因而老一辈说起水银尖就颇感自豪。还有故事,说古代有一个朝廷命官经过黄坦,远远看见水银尖就立马下轿步行。随从不明原因,官员解释说,此处地是平畴沃野,山为天造寿桃,钟灵毓秀,必出栋梁之材,我岂能不下轿表示敬意?一行人行至黄坦溪边,见溪流潺潺自东往西而去,也许是水的流向影响了山的风水吧,官员看看山又看看水,叹了一口气,连说惜哉惜哉,上轿而去。

      黄坦文人荟萃,编故事也有出彩之处。想要说明某处山水奇异,大多用风水先生或神灵来证明,这里却是一个朝廷命官。官员一下轿一上轿,就充分显示了水银尖的神奇。这故事虽短,却充分表达了水银尖在黄坦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去爬水银尖是暮春四月。现在爬水银尖很方便,通景公路已从漈坳堂通到海拨620米的山腰上,从停车处到山上寺院也就500多个台阶,并不需要花太多的脚力。我却舍近求远,从山脚邢宅出发,顺着弯弯曲曲小路往上攀爬。这是一条原始古道,几经翻修,依旧从骨子里散发着古味。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农人僧侣、文人墨客从上面走过,可惜现在已很少有人行走了,枯枝败叶积满台阶,古藤茅草肆意蔓生,满目皆是荒凉沧桑。入口处是田园,但多处栽种了树木,草木已高达数米。幸好剩余的田园还很多,不远处,几个农人正在田间耕作,使人想起这是四月的乡村。

      山路依山而建,或凿石为梯,或铺以块石,或陡或平,或窄或宽。有一段,竟从山脊经过,中间是一米左右宽的山路,两边是黑幽幽的深谷。四月的山间是最美的,树木都换上新叶,色彩斑斓。到处是小鸟飞舞的身影,满耳是唧唧咕咕鸟鸣的声音。一个人行走,时缓时急,无拘无束,并无孤寂之感,反而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惬意。

      艰难的路程来了。正当我行到疲惫时,眼前的山道却忽地化为石岭,从脚下冲天而起,笔直伸向云天,岭与人在此时构成了巨大的感叹号。我深吸一口气,低着头向上攀爬。山岭好长呀,比我预想的还要长,走得我两脚打颤,大汗淋漓。

      岭的尽头是水云寺,稍作休息,我向山顶出发。从水云寺到山顶是一条羊肠小道,长满荆棘与荒草。山上种满山茶树,每年有人上山采摘茶籽,因而路的样子还在,虽然爬得气喘吁吁,却不是想象得哪样艰难。

      一览无遗指顾间。站在水银尖上,黄坦全景尽收眼底,灰白的房子,青绿的田园,斑驳的山峰,构成一幅奇丽的画卷。转身向北,透过树的缝隙可看到山间星星点点的人家,朦朦胧胧间还能看见袅袅炊烟,让人倍感暖意。更远一点呢?是苍茫的远山,东南处,水气氤氲,色彩斑驳,隐隐约约间能看到突兀而起的金山寨。水银尖顶是一个平整的菜园,地不大,不久前应还有人种作,现在已长满荒草与小树,在树杈中我还意外看到一个鸟窝,顿时有了童年的回忆。遗憾的是,四处寻找,我没找至清代诗人描写的石锅及古井。

▲水云寺全景 | 张慧冠·摄

      深山藏古寺,寺庙总喜欢与大山结缘,水银尖就建有水云禅寺。山顶的岩壁处竟然有几块平地,藏风聚气,有缘人就在此建造寺院。寺不大,上上下下却有大雄宝殿,观音阁,许真君殿、汤娘娘殿。这也充分显现了中国农村的信仰特色,神佛不离,和睦相处。塑像慈眉善目,宫殿重檐翘角,寺内清净安祥,寺外山光水色。寺院虽小,但的确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在寺院的一角,我们看到两块石牌,一块是文成县文管会办公室立的“全县重点文物保护点水云寺文物古迹”碑,上面注明公布日期为二00一年六月十五日。另一块是二00一年刻立的,名为“水云寺文物古迹简介“的石碑,字有点模糊,但还能勉强认出来:“水云寺,习称观音阁,坐东北朝西南,元末开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僧房金刚殿,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依山势添建观音阁后之许真君殿和右向汤娘娘殿,成为寺庙木混结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到1965年殿宇失修坍圮,1995年始,周围数十村庄民众倡议建设风景名胜区,各方响应,筹资20余万元,得有关部门认可,于1998年冬按原样修复水云寺。”简单浅白的碑志,道出寺庙前世今生及艰难历程。可惜,几度修复,我们在寺庙中已找不到丝毫原始痕迹了。

▲水云寺文物古迹碑文 | 张慧冠·摄

      后来我查看有关资料,也有意外有获。文成地名志(1985年版)关于水银峰的条目中,编者不惜笔墨记上一句:“峰下有一古寺,有400多年历史,刘英同志曾率部驻此寺中。”还有一则资料,在大峃镇金山村文化礼堂,墙上关于吴成七的描述中有这么一句:“吴成七……曾拜师水云寺和尚学艺,十八般兵器,件件精娴。”古今英雄竟都与水云寺牵上了关系。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两条信息都是真的,可惜我翻找相关资料,始终没找到旁证;询问相关人员,也没得到肯定的答复,只得等待有心人论证。

      虽然不能确定吴成七是否曾在此拜师学艺,但吴成七与水银尖肯定是有关系的。站在水银尖往北望,有一个比水银尖稍矮的山峰,叫马坪寨,山上草木葱茏,看不出与别的山有什么不同。但在元末,此处却是吴成七的营寨,军旗猎猎,战马萧萧。县志里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吴成七)于瑞邑五十四埠头转贩私盐。当地盐霸百端发难,成七怒毙盐霸,祸涉谋反。即逃回黄坦,请民间武师宋茂四和落第穷儒支云龙议计,相约各方穷苦弟兄,揭杆反抗。始在毛弯围栅垒营,辟建高阳、马坪两座扼黄坦咽喉之大寨,雄踞天高、水牯、龙须、水盆等屏幛。毛弯地窄,翌年迁营龚宅,再辟金山总寨。”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马坪寨是吴成七前期最重要的营寨。从寨北面往下100来米,就是大峃到黄坦的重要关口际坳塘。通往青田的茶龙岭,通往瑞安的林坑岭在这里交汇,在此建寨意义自然不言而明。

      山顶我也爬过。上面是一个几百平方米大的平坦,长满树木与狼萁。几年前,这里应是农家种作的旱地。虽然在上面再也找不到丝毫兵寨的痕迹,但我还是坚定地相信吴成七曾在此驻扎兵马。我还想,吴成七在此设寨,肯定会在水银尖顶设立瞭望所,占据制高点,方便与周围各寨互传信息。也许,元末的某一天,吴成七就站立在高高水银尖上,英姿勃发,指点江山。

      岁月老去,是非成败转头空。吴成七败了,马坪寨仍在,只是战场变成了林园;老寺倒塌,新寺重新耸立,善男信女仍然来去匆匆。历史在轮转,不断演变着新的故事。水银尖屹然耸立,守护着黄坦,也阻断黄坦外出的道路。经常听黄坦人感叹,如果水银尖下有一山洞,外出就方便了。一转眼,山洞通了,而且成为了国道,成为交通大通道。时光悠悠,巍巍水银尖,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