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走遍文成  -> 正文走遍文成

往事如烟 回望底村的旧时光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来源:

文图/胡晓亚

      无数个寂静的夜里,潘山桥的风伴随蛙蟆坑汩汩的坑水声,奔袭而来,在我的耳畔绵延不绝地回响着,似乎在呼唤,似乎在歌唱,又似乎在缓缓地诉说着什么.......我知道,这声音是从底村传来的,潜入我的梦中,酝酿、发酵,最后酿成了一缸浓郁的老酒,尝一口微醺,饮一口即醉嗬。
      我年幼时,父母带着姐姐和弟弟去了外地。于是,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和大姑妈家度过的。外婆家在底村门台口。据《文成乡土志》记载:底村,位于中村底个村(因位于玉壶镇底段,故名),住户胡姓,后迁入蒋、高、陈、邓、赵等姓氏。那里有我的很多童年记忆。

供销社:所有的商品都想买

      玉壶供销社在外楼老屋北侧约100米的壶山路上,位于直路、塘下街和玉泉街街口交汇处的东南侧。从我记事起,供销社的南侧是玉壶镇政府,下首分别是信用社、老邮电所和成衣社。
      底村胡希勃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底村将大祠堂(也称新祠堂)边上的土地无偿转让给供销社、信用社、老邮电所和成衣社建房。玉壶供销社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投入使用。那时候在供销社上班,是“吃公米”的。父母退休了,子女可以顶职。对于农家子女来说,这种事别提让人多羡慕了。
      玉壶供销社属于东西走向,房子高于路面,因此门前有多级台阶,台阶由条石铺成。门是一扇扇“上”上去的。每天上午,这里的门依次被卸下,人们进来买东西;夕阳西下时,随着“咣咣咣”的声音,门又陆续被“上”上。
      供销社最西边的位置是卖盐、白糖、红糖和水产的。那时候,供销社卖的都是粗盐,1斤盐的价格是0.13元,人们一般都是3斤5斤地买。售货员将盐从麻袋里用铲子盛出来,倒在特制的“茶箩头”里,茶箩头上方的横梁上垂下来一条长长的绳子,绳子上绑着一杆长秤。售货员称好斤两后,将盐从豁口里倒在买主的茶箩头里。这里的水产有时也会打折。有一次,外婆带我到这里来买“烂带鱼”,平时,带鱼每斤0.4元。打折时的带鱼都是不新鲜的,每斤只要0.15元。外婆说,平时买一斤,现在可以买两斤多了。
      卖盐的下首是小百货的柜台,柜台前面的玻璃是透明的,透过玻璃,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铅笔、圆珠笔和铅笔盒、墨水、白孔油(蛤蜊油)等物品。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都是两分钱,有一种笔管用竹子制成的圆珠笔是0.13元,一瓶墨水0.21元。白孔油2分钱一小盒,其外壳像一只白色的蚌。冬天到了,我的手脚裂开了,外婆会拿白孔油给我擦一擦。
      继续往前则是卖鞋子、衣服之类的柜子。我们班有一个女生穿了一双黑色的飞机鞋,鞋面上有两条横竖交叉的带子,样子很漂亮。有一次,我看见柜台里有这样一双鞋子。我多么渴望能拥有这样一双飞机鞋呀。我每天都跑到柜台前眼巴巴地盯着这双鞋子。飞机鞋如果被人买走了一双,售货员又从后面柜子里拿出一双,于是,柜台里老是有一双黑色的飞机鞋。有好几次,我都看到家长带着女儿来买这种鞋。看到那个女孩穿上鞋子高兴的样子,我也笑意盈盈。将近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知道,不可能得到那双飞机鞋了,才强迫自己不去那个柜台。
      那时候,买米要粮票,买布要布票,而一家人分到的布票是有限的。当年母亲在家时,纺了棉花,织成布,拿到中村的染布坊染上颜色,再用手工缝成衣服和裤子给我穿。这种布料叫粗布,穿在身上硬邦邦的,于是我就盼望能穿上从供销社买回的布料做成的衣服。供销社卖布料的位置在最东侧,柜台上摆放着一匹匹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的布料,后面的墙上也靠着许多布料,宽度是2.6和3.3尺的布料里面各有一块板心,4.6尺宽的布料没有板心,直接折叠后堆放着。小百货柜台的售货员是一个名叫“阿芳”的姑娘,经常穿着一件黄泥红的确良衬衫。她有时会对我甜甜一笑,我心里简直比吃了蜜还甜。我看到卖布料柜台上方就有黄泥红的确良布料,于是无数次设想着自己穿上这种布料做成的衬衫,该有多美。有一次,隔壁李梅阿婆告诉我:给人当童养媳时,对方会送来一件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于是,我就一直盼望着有人来找我,叫我去她家里当童养媳,那样我就能穿上飞机鞋,也会得到一件黄泥红的确良衬衫。可一直到小学毕业了,也没有人找我去当童养媳,我也没得到这两样东西,甚是遗憾!

     如今,玉壶供销社的房子被拆了,唯有一片空地。
      四十年过去了,那双黑色的飞机鞋和那件黄泥红的确良衬衫把我的记忆烤得温暖而又馨香。只要一想起玉壶供销社,记忆深处的那个茶箩头、那杆高高悬挂着的长秤、那一匹匹布料、那个名叫“阿芳”姑娘的笑容就会喷涌而出。岁月流逝,她们还在,他们还在,它们还在.....
      那时候,供销社柜台里的所有商品我都想买,可口袋没钱,总想着:快快长大吧,长大了我就成为大人了,口袋里就会有布票和钱,就能买到我心爱的铅笔盒,也能穿上我喜欢的鞋子和衬衫了。如今想想,那时候的快乐真便宜:只要给我五分钱,就能乐得合不上嘴。而如今,口袋里有了钱,能买自己想要的物品,却买不到那份简单的快乐了。

古建筑:所有的记忆都还在

    
      佑善亭位于底村店楼墩,在佑善路上。据《文成乡土志》记载:佑善亭,亭为单间两廊,设座椅,亭顶为重檐歇山,雀替浮雕,彩绘。虽经修缮,仍保持清代建筑特色。亭内有清代同治戊辰匾一块,系县文保单位。
      为什么起名店楼墩呢?一位胡姓村民告诉我:古时候,这里有一棵大樟树,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樟树边上有一个墩,是用大石块砌成的。夏季,白天村民喜欢到这里乘凉、聊天,夜晚还有人在这里睡觉。樟树墩周围是用沙子、泥土和石块浇筑的三合土。樟树的对面有一家弹棉花店,玉壶人弹棉被都送到这里来。于是,这个地段就被称为店楼墩。1946年,樟树失火,火势很大,樟树被烧毁了,只留下了樟树墩,佑善亭在樟树墩边上。到了上世纪90年代,修筑佑善路时,樟树墩被挖了,佑善亭怎么办?于是人们就在佑善亭上方加建了一座路桥,把佑善亭升到了路桥上,就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底村的古建筑除了佑善亭,还有两处老屋也保存得比较完整:一是上金垄胡宅,一是上新屋四合院。据《古韵寻踪》记载:上金垄胡宅为清中期三进四合院式木构建筑,门台与前屋之间为天井,中央甬路用鹅卵石铺成拼花图案,两侧为鹅卵石整齐铺设。前屋为两层五开间带两耳房悬山顶建筑。第二进厢房对称各三开间,前檐柱为断面抹角方柱。正屋面阔五开间带两耳房,檐口置勾头滴水,底层设廊,直棂窗,门窗上镂雕缠枝花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上金垄胡宅的门台外有一口水井,每天在这里洗衣洗菜的人很多。我们则在边上的空地上玩耍、嬉闹。
      住在上新屋四合院的胡先生告诉我:上新屋四合院原为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1944至1945年,玉壶中美合作所第八期训练班曾以此建筑为学员宿舍。训练班授课内容有侦探、爆破、擒拿、射击、战斗、电讯、秘密通讯等,由美国教官担任教练。走进此屋,我发现道坦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拼花图案。中堂上间额枋上有一块匾额,上书“操嫓冰霜”。坐在门台前的一位妇人说,这匾额是嘉奖太婆高氏的,高氏19岁守寡,品行高洁。这匾额是从温州送上来的。正屋上间额枋上也有一块匾额,上书“庭槐蔚秀”。
      除了上金垄胡宅和上新屋四合院,底村老屋还有底村高宅,也是清代建筑,只是部分房子已经倾圮。
      外婆家在门台口,与上新屋四合院仅隔一条窄窄的石子路(现在已经加宽了),与上金垄胡宅也只相距50米左右,因此,我和表哥表妹经常在这些老屋里看看屋檐底下悬挂着的番薯藤和黄豆荚,捉捉迷藏,跳跳橡皮筋,互相追逐嬉闹。而今,当年的小伙伴都四出寻找生活,足迹遍布海内外。站在上金垄胡宅和上新屋四合院的土地上,真想问一问:天井里的水葫芦,翻飞的梁上燕,飘落的五月雨,还记得我年少时的笑声吗?还记得我跳橡皮筋的身影吗?还记得我盯着燕窝时那双好奇的眼睛吗?

      底村,这个名字就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着我心灵的一角,使我在不知不觉间翻遍心灵的每个角落,寻找有关她的每个温暖的记忆。岁月让我们的年龄得以增长,给我们经历,但随手也将沧桑和回忆赠与我们。
      在回忆里,有贫穷,有困苦,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幸福、温馨和快乐。那些记忆镀了时间,刻了年轮,模糊了,依稀了,残了,破了,喑哑了,也就深情安稳了。
      有空,你再陪我去底村,在店楼墩,在门台口,在上新屋,在上金垄胡宅,在蛙蟆坑,在仰前山,在潘山桥,在三根亭,我们一起用玉壶方言唱儿歌:“娒阿娒,你灰响(玉壶话,别吵),大哥生卵鼻头痒。手机包,花咯咯,带你温州吃糖霜。糖霜人家好,碰着表嫂。表嫂荒姑(玉壶话,哮喘),碰着姨夫。姨夫麻脸,碰着加脸(一个乞丐的名字,经常来底村要饭)。加脸讨饭,碰着依廿(玉壶话,二十的意思)....”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