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判案无上诉 珊溪法庭庭长刘化勤获评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文成新闻网讯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办过大案要案,但案件只要到了他的手中,总能得到有效处理且让人信服。他所经办的案件,无一被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涉法上访。他叫刘化勤,是文成县人民法院珊溪人民法庭庭长。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对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扬的通报》,授予刘化勤“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1月27日,记者来到文成珊溪,听刘化勤讲述办案故事。

“力求‘案未立、事已了’”
刘化勤,出生于1969年。1990年,他被分配到文成县人民法院珊溪法庭工作至今,先后担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
珊溪法庭是一个山区法庭,管辖两镇一乡,人口居住分散,地域较广,加上办案人员少,任务重,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为艰苦。
为方便群众诉讼,在刘化勤担任庭长期间,珊溪法庭相继出台“远程调解”“假日法庭”“晚间法庭”“巡回法庭”“预约上门立案”“全天候值班”等一系列便民制度与便民措施。
无论是清晨、中午、晚上,还是双休日、假日,这30年来,加班加点成为刘化勤的家常便饭,他甚至没请过一次年休假。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经办的案件,无一被改判或发回重审。
刘化勤说,农村宗族观念强,家事纠纷牵连广泛,单靠刚性司法手段效果不好,所以他探索建立法庭与乡村互联互通解纷渠道,从纠纷源头引入各方力量,包括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等参与纠纷化解,力求“案未立、事已了”。近十多年来,珊溪法庭家事案件以调解结案或调解后撤诉的比例高达66.96%,所有以调解结案的案件,自动履行率为100%,没有一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所有以判决结案的案件,上诉率为零,当事人均服判息诉。
案子一进门,两边都说情。法官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面与情面,想要秉公办法并不容易。刘化勤和同事们互相监督,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受经济利益所驱动,不为人情关系所左右,自觉抵制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坚持原则依法办案,始终拒说情,拒吃请,拒收当事人的一切财物,不办关系案、人情案,认真履行好一个法官的职责。
珊溪法庭在刘化勤的带领下,先后被评为省级五好法庭、县级文明单位,荣获两次集体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法院先进集体。而他自己先后荣获“全省法院司法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全省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法院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我热爱并熟悉这片土地”
刘化勤说,随着经济发展,这几年珊溪法庭处理的经济类案件大幅增加。2020年1月,他在村里走访时,了解到当地一家服饰公司拖欠32名工人的工资,临近农历春节,这些工人的情绪非常激动。
刘化勤调查了解到,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为朱某和周某,他俩给义乌一家公司供货,但那家公司被下家骗了,拿不出钱还给朱某和周某,他俩就欠着工人们的工资并不知去向。
“无论什么理由,工人们的工资不能拖欠。我通过中间人联系上朱某和周某,告诉他们欠薪跑路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如果能主动回来交代清楚事实,寻找解决办法,对大家都有好处。”刘化勤说,在他们的普法与心理工作下,朱某和周某主动回到珊溪筹集资金补发工资。
考虑到朱某和周某手上流动资金有限,刘化勤还做通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在各方帮助下,32名工人被拖欠的十几万工资都还清了。为办好这件事,刘化勤前后奔波了一个多月。
文成是个知名侨乡。针对当地华侨长期存在的诉讼难问题,他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采用远程网络视频方式开庭审理跨国涉侨案件,得到我国驻意大利米兰总领事和海外华侨的肯定与欢迎,最高人民法院对该做法和经验也给与了肯定,要求在全国予以推广。

为什么一直留在珊溪工作?
刘化勤说:“我对这个地方有一种感情,我热爱并熟悉这片土地,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我愿意和当地的老百姓共同生活,处理他们的纠纷,与他们一起创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