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贤——刘凤威
刘日泽刘凤威(1883-1928),少将,参议。字劼夫、劼甫,乳名汝谋。南田外宅人。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廿三日生,系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十九代裔孙。父刘笃斋,晚清增生,精研易经及星相子平之术。刘凤威天资聪慧,六岁时父亲授以四字书,过目不忘。后从同邑秀才、夏超之父夏贡九先生学。光绪廿九年(1903)时二十岁,与同乡刘秉枢、刘崧申、夏超入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奉派杭州南星桥营房训练新军,秘密参加光复会,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辛亥志士、沪军都督陈其美率团长蒋介石等攻克杭州之后,时任新军队官(连长),响应革命,遂率所部由凤山门攻入杭城,以功擢升管带(营长)。后历任浙江水上警察传习所所长,内河水警第二总署署长,浙江省警备队第五区统领(团长),金衢严防务正指挥等职,授“三等文虎”勋章及陆军上校官衔,驻防湖州南浔镇及兰溪等地,除暴安良,深得人望,与吕公望、屈映光、夏超、周凤岐等相交甚笃。
民国六年(1917),浙江省军政要员不睦,北洋军阀乘机派军入浙,以杨善德任浙省督军,刘凤威力主“浙人治浙”,隐居杭城,嗣浙江巡按使屈映光主政山东,应邀赴鲁筹建山东外海警务,任山东沿海警察厅厅长,周详擘划,举凡训练、编制、补给、抚恤、奖惩等法规典章俱备,成绩斐然。且廉洁之风,为时人称誉。未久,屈映光去职,乃由鲁回杭。
民国十一年(1922),日本遵华盛顿会议,将青岛市及胶济路主权交还我国。北洋政府派王正廷为接收督办,慕刘凤威在鲁治水警政绩,邀赴青岛接收市路警务,以其慎思密虑,折冲尊俎,顺利完成接收任务,获中外报章交誉好评,北洋政府特颁“五等嘉禾”勋章。未几奉直战起,张宗昌率部入鲁,王正廷去职,刘凤威又辞职南归。
民国十三年(1924)春,应夏超之邀出任宁波警察厅厅长,而苏浙齐卢之战又起,浙督吕公望鼓动宁波镇守使王锷宣布独立,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时夏超任浙江省长,吕夏素有间隙,刘凤威调处其间,终能相安。宁波独立失败,吕公望去职,刘凤威亦被免职,嗣孙传芳由闽入浙,遂举家由杭迁沪,与黄埔军校驻沪招生主任郑炳垣(青田陈山人)交往甚契。是年冬,孙中山经沪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刘凤威与郑炳垣等率同人多位晋谒孙中山于沪寓,并陈时务策略,深获孙中山先生嘉勉,倾心革命志业愈坚。
民国十四年(1925),“五卅惨案”发生,目睹帝国主义惨杀我同胞,义愤填膺,。刘凤威奔走发动上海罢课罢市罢工运动,其爱国热忱,令人敬佩。
民国十五年(1926)秋,国民革命军底定武汉,复由沪间道来杭,策动夏超宣布浙省独立,夏超得任浙江省省长兼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刘凤威任该军少将督办(副官长),举凡战略策划、机密保管、友军联络、军需筹给,几乎集于一身,辛劳备至。惜嘉兴战役失败,夏超回杭途中被俘遭杀害。刘凤威乃去职返沪,继续策划革命事业
嗣周凤岐率军返浙,驻军兰溪,刘凤威由上海潜赴兰溪,帮助周凤岐响应革命。周凤岐被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刘凤威承任该军少将总参议,赴赣迎国民革命军入浙。旋任浙西清乡督办,刘凤威莅任,政绩显著,被尊称“刘青田”。
民国十六年(1927),刘凤威随王正廷赴洛阳参与冯玉祥将军幕僚,不久遂束装南返,终因连年奔波,积劳成疾,养病于上海寓所,在1928年春病逝,年仅四十六岁,归葬故乡南田九九亭。省长钮永建亲题“刘公劼甫之墓”墓碑。“文革”时期被毁。1984年,浙江省文史委员会吴醒耶补题“辛亥革命先贤”墓碑。 夫人厉氏,同邑甲边望族,端恭贤淑,育有一子二女,俱学有专精。长女刘葆淑,日本东京体育大学毕业,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次女刘谨淑,毕业于上海卫生护理专科学校,服务军方医院,与夫婿谢应芳同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