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新闻  ->  国内国际  ->  书话漫谈  -> 正文书话漫谈

浅谈益国公周必大谱牒

□ 周书生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6日 来源:

  九年前,续修家谱《周氏源流考图》我认识了益国公周必大,五年后因谱牒续修产生不同认知而开始学习和探讨周必大。

  周必大(公元1126年---1204年),进士及第后,经过多年地方任职历练,官?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左丞相,辅佐四代君主,在南宋政坛叱咤风云数十年,被封为“益国公”。做为政治家,他以安民、富国、强国为本,治政勤奋,处事有谋,“立朝刚止”,宋孝宗赞他“真匠手”,宋高宗称为“掌制手”,太皇后誉为“大手笔”。做为文学家,他学识渊博,著书颇丰,二百卷《文忠集》入清朝《四库全书》,馆臣赞他:“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之外未有能及者”。做为学士(“学士,国子也”),他起草诏命,精审考据文献,成为世界上推广毕昇活字印刷第一人。但遗憾的是,在周人的谱牒大海中,周必大却被随意修剪嫁接,这不但有损其形象,而且影响后人对其认知。研究周文化,续传必大精神,弘扬必大文化,不可小觑。

  一、从《周氏源流考图》谈起

  西周周公被后人称为“元圣”,周朝之后纪念周公的庙宇遍布大地,到唐朝时期岐山、洛阳、曲阜周公庙成为中国三大周公庙宇。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周公后裔、世袭五经博士东野沛然从鲁地到洛阳周公庙祭祀,看到有庙无志,便从洛到陕,逐地拜访收集资料,编写了《周庙志》(流于民间),并把元公周敦颐及其九世孙周缄列于其中。

  清朝乾隆中年,周缄嫡孙以《周庙志》为基础续修成家谱《周氏源流考图》(以下称古谱)。 由于当时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周庙志》不少地方记载有误,古谱也如出一辙。其中周必大记载为周敦颐后四世孙,写到:“必大(任孝宗峕为参政事),生子端朝”。

  无独有偶。2012年5月出版的“中華周氏联谱九江市编篡委员会”编纂的九江卷谱,第214页记载:“三十一:师学(季仲,81:兴宗:行念四:居江州,娶氏失考,生子一:必大。”谱卷第225页载:“107:必大:字可久,登高第历官参政太保,生子二:端朝,端南。”

  江西九江市是“孔孟后一人”、理学鼻祖、哲学家周敦颐安息地。所以,九江市谱牒在周氏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各地周氏后?都会作为修谱的参考。

  无巧不成书。古谱中把周必大列为周敦颐后“四世代”,江西省九江卷也把周必大纳为周敦颐后“四世代”。古谱中周必大子为“端朝”,九江卷也记录周必大“生子二:端朝、端南”。古谱中记载:“必大(任孝宗峕为参政事”,九江卷也记载“必大,登高第历官参政太保。”古谱续于乾隆中年(约公元1770年),江西九江卷成于2012年,相隔约240余年。河南洛阳和江西九江相距千里之遥,两地谱牒都把周必大列于周敦颐后裔,并又是如此重合,任何一个地域续修者如不学习和掌握详尽史料,很难从周必大是周敦颐后裔的原谱中超脱。

  正因为如此,先祖周缄(周敦颐后九世代)的嫡孙们盛世修谱,先后于2015修成《万安周氏家谱大庄卷》、《周氏源流考图》新版、《伊川烟涧周氏谱》,2020年11月出版“中华周氏联谱·河南洛阳之南衙卷”《南衙周氏志》,都把益国公周必大列为周敦颐之后,而且还有待成谱的后裔也都要延续下去。

  何止洛阳和九江,湖南长沙南邨《周氏族谱》也载:远祖公必大,宋孝宗丞相,封益国公,为周敦颐第四世孙。浙江温州平阳怀溪山周氏还把周必大列于周敦颐后三世代(见《周华周氏联谱古代卷上》p247。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在周氏谱牒大海中,还有多少支认定周必大是周敦颐后裔的不得知,但肯定还有。

  周必大是不是周敦颐嫡孙?在江西九江卷出版两个月后的2012年7月7日,名叫“晓天”的博主在《周氏源流大观》中就肯定地说:“周必大并非周敦颐四世孙。”“周敦颐第四世孙无论是谁你也查不出一个‘周必大’来。”让人遗憾的是:时隔多年,洛阳两万余人的周敦颐后裔仍把周必大列为其四世孙,并延续至今。其它周敦颐后人续谱中有没有“洛阳现象”?没做过调查,但估计肯定有,由此看来,很有必要正本清源。

  二、周必大不是周敦颐嫡裔

  1.周必大身份的确定。

  在全国姓氏行列中,周姓人口位于前十,约两千多万人。在这庞大的周人洪流中,宋朝时期同名“必大”的有许多,即使在南宋也会有不少,如果不确定周必大的身份,有人会执拗地说:“同姓同名多着哩,我们谱中的周必大不是你所认定的。”

  古谱中的周必大“任孝宗峕为参政事”,江西九江卷中的周必大为“登高弟历官参政太保”,湖南长沙南邨《周氏宗谱》中的周必大则为宋孝宗之丞相。江西井岗山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仁生,历经四五年研究编著的《大宋名相周必大》(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4出版)写到:“作为一代名相,他历仕南宋四代皇帝,为官四十余载,仅担任参知政事以上宰执职务就长达十年之久,可谓是位高权重。”湖南师大教授周寅宾编著的《周姓史话》(2000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周必大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而“太保”之职,始置于西周,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同太师、太傅并“为三公”,正品一级。召公为西周首位太保,辅佐成王。以上历史资料告诉我们,洛阳、九江、长沙三地谱牒记载的“周必大”就是南宋名相周必大,除了他,没有第二个。

  2.周必大血脉履历。

  《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史学会立项的重点课题,2000年开始集合一大批对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有素的学者,出版了100卷《中华姓氏谱》。由中国史学会副会张、首席历史学家李学勤组织主编的《中华姓氏谱·周》在“编写说明”中写到:“本丛书要求对有关资料的应用采取慎重严肃的态度,把缺乏科学根据的传说附会同历史真实情况严格地区别开来。”

  《中华姓氏谱·周》记载:“庐陵周必大家族在江西最为著名。周必大(1126---1204)其先祖居于河南郑州管城,曾祖名周衍,祖父名周诜,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宋徽宗宣和年间官居于庐陵,其家遂由中原南迁江西,父周利建,曾官至太学博士。周必大有两个弟弟:周必刚,周必强。”

  《周姓史话》说:“周必大(1126---1204)先世是郑州管城人,祖父周诜,父亲周利建,周必大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七月十五日出生于平冮(苏州)。”

  《大宋名相周必大》写到:“周必大曾祖衎担任过北宋朝廷的朝奉郎职位,曾居于郑州管城。其祖父周诜生卒时间不清楚,曾经于北宋元符的庚辰年间(公元1100年)及第进士。周必大父亲周利健?概生于北宋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宋史·周必大传》记载:“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倅庐陵,因家焉。”

  从以上史历记载可以看到周必大血脉履历:周必大→父周利建→祖父周诜→曾祖父周衍(衎),周必大四代人历历在目,怎么可能是周敦颐后人呢?

  3.周敦颐家谱履历。

  《中华姓氏谱·周》记载周敦颐家族时写到:“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是周姓家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之至,长子周寿,次子周焘。周敦颐的后人中著名的还有:周子亮号梅叟,周敦颐族孙,进士,尝以御史经筵召不至,改外台,以权兵部郎官知潮州。周直卿,周敦颐曾孙。朱熹守南康军,以《爱莲说》墨本为赠。周兴裔,周敦颐曾孙,官至武功大夫和州观察史、领侍卫军马都虞侯。与金人战,殁于福山,敕葬虞山东麓。周兴嗣,周敦颐从弟周意之曾孙。有志力学,教子以绍祖风。周埙字伯和,道州营道人,周敦颐九世孙。世传家学,隐居独善。”

  周必大乃南宋名相,比上面周敦颐几个后人官职都显赫,他如果是周敦颐后人能不记入书中吗?可见,在历史学家的笔下,北宋周敦颐和南宋周必大是无关联的周氏名人。

  4.周必大后裔。

  古谱记载周必大生子端朝,江西九江卷记载周必大有二子:端朝、端南。

  生于庐陵、生于庐陵、工作于庐陵,后又在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工作的《大宋名相周必大》作者李仁生写到:“周必大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周纶,生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子以父贵,周纶官至南宋的朝请大夫、行大理司直、工部侍郎。编纂有乃父《周文忠公年谱》。”(p17)周必大子是纶而不是端朝端南,这渐接否定了周必大是周敦颐后裔之说。

  5.濂溪家谱。

  民国十年《濂溪故里周氏族谱》(1993年湖南道县县委、县政府提供复印件。中华中氏联谱古代卷上p71)记载:“元公敦颐→二世长子寿、次子焘→三世季仲(寿五子)、縯(焘长子)、絪(焘次子)→四世兴裔(季仲子)、政卿(縯长子)师端(絪子)→五世昺(兴裔长次),昱(兴裔次子、生子洪),洵(政卿子)。”如果周必大是元公后裔,理应于其中。

  三、谱牒探讨

  《中华周氏联谱古代卷》,是由“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特邀周寅宾为首的多名研究周氏文化的教授、学者,历时十年编纂出版的大型古谱。在上卷170页写到:“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陆游在《监丞周公墓志铭》(見《陆放翁全集》卷三十八)说周必大:“世居郑州管城县,祖秦公通判吉州,遇乱,不能北归,因家焉。”他的先祖,世世代代居住在郑州管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刊行的《鄱阳板桥旧序》,作者周伯琦,仕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提供了周必大先祖迁郑州以前的资料。该序说:“由汝南迁郑居东里门。”也就是说,周必大的先祖是从汝南迁郑州的。”周必大先祖来自汝南,世居郑州。

  可能是周瑜、周敦颐、周必大都来自汝南的原因,使周人在历代续修谱牒中依据当地衍传和所占有的资料而产生了不同的结论,造成乱象百出,如何面对呢?建议采取被王鹤鸣先生(《中国家谱总目录》总编)认定的“天下第一谱”一一《中华丘氏大宗谱》倡导的血脉认祖和文化认祖的方法进行探讨,尽力把谱文化搞好。

  血脉修谱(血脉认祖)是指按照血缘关系溯明始祖及其衍传世系,谱以最早为断,物以最早墓、碑、祠堂神主为基,祖以高者为始,知者续之,不知宁缺勿错,不随意攀接旧谱、外谱,不盲目追求“溯源”冒认先祖,不为“虚荣”而依附名门望族,实事求是,遵循历史,代代考证有序,血脉流向清晰,以溯源报本,尊祖敬宗。

  文化修谱(文化认祖)是指将中国历史上下传衍、失考的名人作为共同祖先。远古无文字即无谱,秦汉前家谱仅限于王公贵族,秦时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唐末到五代十国动乱使家谱历史性的毁灭,决定了绝大部份姓氏世系的血脉认祖上溯不会超宋代。

  血脉认祖基于事实,是人们遵祖敬宗的基础和依据,凸显了宗谱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谱志的基本价值,也是续谱初心和归宿,所以,是修谱的基本方法。

  《中华姓氏谱·周》在记述宋元时期的周姓望族时写到:“自唐末五代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思想家周敦颐的道州周氏家族,政治家周必大的江西庐陵周氏家族,都是从北方地区周姓的传统居住地迁徙至南方地区,在当地不断发展而成为著名望族的。”这在向世人告知:来自北方的周敦颐和周必大家族根在北方,如果要上溯到源头,需要沿文化认祖之路去探索,不能借在南方生活的历史记载去推理。用血脉认祖和文化认祖把前后分开去探讨,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辩证合理,从而解决认知的差异。

  血脉续谱和文化续谱不是割列的,有内载联系。

  家谱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产物,在中国万余个姓氏(其中单姓近7000个),有许多姓氏之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只是因为改朝换代、社会动荡才造成谱代的缺位。所以,人们在文化认祖中可以从占有的不同史料或者新发现的文物中去追源求根,修补谱牒;可以百家争鸣,从各种不同认知中共同去误存真,以史定论;也可以科学合理推断,指导新的讨探方向,以解决悬而未决或争知的问题。

  文化修谱只有挖掘考古新的证据方有研究和创新之价值,总是翻烧饼是没有出路的。在地域修谱和高层专家发生不同认知时要以史为据,更要重视和研究高层专家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因为高层学者毕生从事研究,其占有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要优于地方。中华民族古文明“夏商周”的断代,考古专家发现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而补充断代,就是最好的说明。

  周氏乃姬姓苗裔,来源多头,但主要来自三脉:周公之后、周赧王之裔、周平王次子姬烈之汝南周。周必大先祖自汝南迁郑州,界限清楚,是血脉和文化续谱的分水岭。一代名帅周瑜,一代大儒周敦颐,一代名相周必大,都出自汝南,他们间的血脉关系如何,作为文化续谱,作为周氏化研究,还需要我们去探讨。爱其所同,尊其所异,探其之因,善待共修,把周氏谱文化做好,是共同的责任。

N 编辑:张嘉丽责任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