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讲党史|黄霞: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燃起文成革命烈火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于1935年2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组建时,全师仅500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首先创建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于这一年秋冬,转战浙南。当红军挺进师一到文成,就在当地燃起了一把革命烈火。
11月中旬,刘英、粟裕率红军挺进师经过一天两夜的急行军,突破国民党纠集数万兵力的封锁线,一举攻克珊溪,并开店济贫,向群众做革命宣传。当晚,刘英、粟裕等人在街头村召开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了立足瑞(安)、平(阳)、泰(顺)之间,以珊溪为枢纽,向东北和东南发展的战略方针。
此后,刘英临时省委机关转战于南田、西坑、黄坦、大峃、玉壶、峃口等地,会合包括县域在内的革命力量,把文成建设为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地区,开辟成浙南地区的革命游击根据地。
这一时期,在临时省委领导下,文成这个地区先后发展了284名党员,成立了28个党支部,党员分布在全县100多个村庄。1936年春,中共瑞泰边联络站在坦歧村正式建立,在全体交通员的艰苦努力下,瑞泰边联络站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枫门头、双尖、雷公尖等22个联络点,并逐步形成大峃、珊溪、峃口、黄坦、西坑等地与福鼎、泰顺、景宁、瑞安、平阳等地交通联络网。这些交通联络网联通了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闽东特委,及时传达情报指示,反映情况。
同年,建立了中共瑞青泰县委,后改建为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而文成是县委主要常驻地。下设大峃、青泰、梅歧、丽云4个区委,4个区委相互依托,为坚持艰难卓绝的浙南游击战争发挥重要作用。
红军挺进师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不但保存了一支能排除万难创造奇迹的武装力量,而且培养了大批革命的新生力量,为浙江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军挺进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我们在新的赶考路上无所畏惧、奋勇直前!
编辑:胡永相 责编:赵海镇 监制:陈叶静 总监制: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