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走遍文成  -> 正文走遍文成

文成俚语: 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

□ 胡晓亚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7日 来源:

外楼大樟树  胡绍超摄



    常有人告诉我:玉壶话的发音温婉柔美,像唱歌一样。有些本来是第四声的字,玉壶人却要发第三声。比如“毛兔”这个词,玉壶人的“兔”是发第三声的,珊溪等地则是发第四声的。再比如“锯木板”,玉壶人说是“解板”,为什么要把第四声的“锯”说成第三声的“解”?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是玉壶人。每当这时,我都只是笑笑:乡音难改,我改不了呀。

    上世纪70年代前的玉壶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家里缺衣少食的。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白米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里来了亲戚,想要烧一碗点心,肉呀,鸡蛋呀哪里来呢?有些人家甚至连面条也要去借的。极度的贫穷,会让人束手无策。没有真正经历过贫穷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无奈和心酸。一旦囡儿婿(文成方言,女婿)来到丈母娘家里,丈母娘都会满心欢喜,烧一碗点心。那时候猪肉牛肉少,农村家庭大多养了鸡,亲戚来了,杀了鸡用鸡腿来招待客人,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热情的待客方式。“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玉壶话,茄子)。”这句俚语就是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

    在玉壶,几乎人人都会说“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这句俚语。我第一次听到有关这句俚语的故事是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地点就在玉壶外楼日月亭。那时候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我们吃过晚饭就来日月亭做游戏,听大人“讲古”。那时日色慢,天地长,日子美好得就像夏天里的一阵凉风。

    童年的记忆中,赶千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赶千公平时喜欢到外楼樟树下、枫树下和日月亭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坐坐。他一来,我们就围了上去:“阿公,讲古。”于是,他慢悠悠地“吃”了一口“烟酒”,露出满意的神色,悠长悠长的故事就此开始了:从前呀,外楼这里有一个员外,生育了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呀,个个长得如花似玉。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已经出嫁了。三女儿也长大了,父母也想为她选一个好夫婿。玉壶周边山上有一户地主,其儿子年龄与员外三女儿相仿。我们该怎么称呼地主的儿子呢?既然员外家的三女儿要嫁给他,我们就称之为三女婿吧。三女婿的父母就上门提亲了。

    赶千公说了一大段话,会停下来抽几口“烟”。我们就一个劲儿地往前凑,催着“快讲快讲”。赶千公继续往下讲:却说这三女婿很笨,话也说不好。三女婿就带上三个饭团,去跟人学说话,每学会一句话,就给那个人一个饭团。这三句话是:花面猫狸(玉壶方言,狐狸)张东张西。老牛翻坦(玉壶话,摔倒)四脚朝天。嘎狗(玉壶方言,狗)过水抖身毛羽。

    说到高兴处,赶千公还会手舞足蹈着。我们也开心得不得了,继续听“讲古”:既然学了话,三女婿就约上大女婿和二女婿一起来到员外家里。岳父岳母一见他们,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玉壶本地有个习俗:周边山上的亲戚来家里,要烧一碗点心待客。于是,丈母娘一面让三个女婿坐在门口休息,一面在厨房里烧点心了。丈母娘在菜橱里找呀找,只找到了一个鸡腿。她发愁了:这鸡腿该给谁呢?丈母娘一边烧火,一边从厨房里探出头来看看门外的三个女婿。三女婿此时也从门缝向屋里看,看到丈母娘这个样子就说:“花面猫狸张东张西。”大女婿和二女婿看看丈母娘,又转过头来看看三女婿不知如何是好。三女婿好不得意。

    赶千公很带劲地讲,我们津津有味地听: 故事再回到丈母娘这里。丈母娘心想:三女婿最富有,又是老幺,这鸡腿就给他。其余两个女婿的面条里就各放上三个落茄蒂。烧好了面条,丈母娘把三个女婿叫进屋里,把那两碗有落茄蒂的面条端到大女婿和二女婿面前,把底下藏有鸡腿的那碗面条放在三女婿面前,并说:“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丈母娘刚说完就转身走了,不想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三女婿说:“老牛翻坦四脚朝天。”丈母娘好不容易从地上爬了起来,走出后门掸掸身上的灰尘。后门有一条水沟,因为雨天路湿,丈母娘脚步一滑掉了进去。三个女婿听到声响,急忙赶过来,慌慌张张地拉起丈母娘,没想到三女婿指着丈母娘说:“嘎狗过水抖身毛羽。”此时,隔壁邻居听到这里的声响,都赶了过来。众人纷纷议论,觉得三女婿不尊重长辈。岳父岳母对三女婿也颇有微词,托人带话给三女婿的父母,叫他们要好好管教这个儿子。不然,就要退婚。

    赶千公还说,后来,三女婿的故事成了“古世传”(玉壶方言中的“古世传”属于贬义词),玉壶人说谁不聪明,就会提到三女婿。由此,“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这句俚语也就这样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到底是赶千公编的,还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我只知道,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用玉壶方言讲述的故事在玉壶的怀中萌芽、打磨、加工,最后都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珍贵的回忆。前几天,我问大峃和珊溪的朋友,是否会念“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这句俚语,他们都说这也是当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日月亭  翻拍自《文成地名志》

    传说中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再来说说现实中的故事。那时候,一个鸡腿或一碗猪肉是很珍贵的。儿时的我节假日住在大姑妈家里,上学期间住在外婆家里。外婆有两个女儿:姨妈和我母亲。因为我的父母在外地,外婆对姨夫尤其好。童年的记忆中,每当姨夫来家里,外婆都会笑眯眯的,嘴里念着:囡儿婿,心肝蒂。别人都说冇鸡腿,落茄蒂。我有鸡腿,有鸡腿给囡儿婿吃哦。40年过去了,姨夫来家里的那种快乐气氛,外婆的那份高兴劲儿,还一直在我眼前浮现。

    姨夫家住原大壤乡南坑村,偶尔会来玉壶买日用品。每次只要姨夫一过来,外婆就会拿出家里好吃的食物来招待。我十二岁那年的正月,姨夫让表姐来外婆家拜年,他自己没来。外婆宰了一只鸡招待客人。一旦客人来了,外婆就煮了一碗面条,最上方放一个鸡腿和几块肉。那时候,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客人会说,这么大碗的面条,我吃不了,然后拿一个碗,把鸡腿和肉夹出来。这样,客人只是吃了面条和一两片肉。于是那个鸡腿和那些猪肉就这样一次次被客人夹出来,又一次次放在面条里煮,最后还是留了下来。到了正月初十左右,外婆确定已经没有客人来了,但那个鸡腿还在,自己是绝对舍不得吃的,怎么办呢?吃过中饭以后,外婆把那碗肉和鸡腿倒进锅里炒了一遍,拿出一个八角碗盛了,放在一个米粮桶(木做的,用来送点心的一种器具)里,叫我送到南坑,说是给姨夫吃的。因为之前我已跟着姨妈多次去过她家里,所以很熟悉这条道路。

    于是我提着米粮桶,从底村门台口(外婆家)出发,经梅园路口、三官亭、古路田、下个坦、上个坦、拔稻窟、潘山桥、五铺岭、半岭、胡岙桥,过岭头宫、灯笼垟、大庄尾、上泰元、泰山、岩坦岭,然后到达南坑。玉壶至南坑的山路到底有多少公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次去南坑,路上都不敢逗留,一直不停歇地走,要将近两个小时。

    如今再想想这些往事:为了姨夫能吃到这一碗肉,外婆花了多少心思?我要走这么长的山路,路上会不会有危险?也许在外婆的心里,这一碗肉和鸡腿很珍贵,花再多的心思也值得。毕竟是囡儿婿,心肝蒂呀。

    这碗肉送到了姨妈家里,我会特意交代:外婆说了,是给姨夫吃的。姨妈要烧点心给我吃,我怕时间来不及,无论如何也不让姨妈烧点心,拿过米粮桶,一路飞奔着回家。一般,我都能在天黑之前回到底村。给姨夫送点心,一连坚持了好几年。直到外婆去世了,我送点心的任务才结束了。

    到底有没有人用落茄蒂代替鸡腿招待囡儿婿,这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如今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好了,只怕是吃多了鱼肉消化不了,丈母娘再也不必准备鸡腿等囡儿婿了。不过在农村,有时候一旦囡儿婿过来了,隔壁邻居或亲朋好友也会来插科打诨:囡儿婿,心肝蒂,冇鸡腿,落茄蒂。你准备了啥好东西招待囡儿婿呀?

     (编辑:张嘉丽  校对:项露露  责任编辑:陈叶静)

外楼枫树  胡绍超摄

编辑:张嘉丽 责编:项露露 监制:陈叶静 总监制:周洁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