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原创专栏  ->  文学  -> 正文文学

生如夏花(散文)

——深切怀念赵忠良老师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1日 来源:

   

   
文/周玉潭

   “玉潭老师,赵老师今天早上走了。”2022年7月14日,我接到朋友的电话。电话里,朋友的语气沉重而低缓,传到耳中却似一声惊雷。我的心猛得揪紧了,人呆立于地。

    其实,忠良老师生病住院我是知道的,病情危急我也知道,一个同事去杭州回来时告诉我了。但忠良老师病危不是一次两次了,有几次比这次还严重,但每次都化险为夷。我以为这次赵老师也能平安度过的,还打算着等疫情平稳一点之后,再去杭州看他。不想这次老天却不再开眼了,我们再也看不到赵老师那慈祥的面孔,听不到他那亲切的话语了。过了好久,我缓过神来,在“老进修校”微信群发了一条信息:“沉痛哀悼:我们的赵忠良老师于今天凌晨5时35分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悲痛至极,赵老千古!”

    在认识赵老师之前,我就听到很多关于赵老师的事迹。

    赵老师于1984年7月担任文成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刚刚起步,一无教室,二无设备,有的只是繁重的培训任务。

    赵老师一方面租借文成县小、文成中学的教室开展教师培训,一方面积极筹划兴建新校园。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温州市教育部门给教师进修学校拨来5万元基建款。虽然钱不多,但毕竟有了,仅一个多月时间,赵老师就以最优惠的价格在石坟垟的龟山背上征来2400平方米的土地,请来优质工程队开始兴建教学楼。

    为了节省资金,赵老师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利用星期天及其它业余时间参加工地劳动,整地、运沙、背水泥、搬砖块、粉墙壁……每件事赵老师都走在前头,全体教职员工紧跟其后,毫无怨言。

    通过半年努力,1984年12月建成第一幢教学楼。此后,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又经过八年的努力,学校相继建成两幢教学楼、三幢宿舍、一幢办公楼、一个大礼堂,教师进修学校有了象样的家。

    学校办学规模也得到长足发展。赵老师认真谋划,不辞劳苦,带领教职员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织700多名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分学区举办16个中师函授班,每个双休日,带领教师下乡授课。举办五期青教班,多期中师自考辅导班,使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提高到67%。同时还举办了100多期各类教师素质培训班,如骨干教师、新教师、教师基本功培训班等,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培训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当时赵老师还将教师培训的触角延伸至全市。他发现全市有许多中师函授一、二科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毕业的学员,自学没能力,想再学习又没地方学习,就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先后举办了8期培训班,帮助很多学员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直到今天,当年参加培训的教师说起这事时,还感激涕零。

    赵老师还为文成职业教育做出卓著的贡献。1992年,因缺办学经费,没有办学场所,教育局决定在教师进修学校开设职高班,开展职业教育。

    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很多老师担心职业教育会影响师训工作,劝赵老师不要答应。但赵老师经过反复斟酌还是欣然接受了使命。办职业教育难,但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于是学校增设教学设施,壮大教师队伍,于1992年招收了2个班的职高生,文成职业教育从此迈开了步伐。

     赵老师每天前前后后忙忙碌碌,人们见到的总是一张温暖的笑脸,但谁想到他早已多种疾病缠身。特别是肝病,已经反反复复时轻时重地缠了他几十年,一旦劳累就会肝痛,同事们常常见他一边用手按着肝部,一边坚持工作。

    几十年来,赵老师的工作得到师生与上级的认可,被评为各级先进,许多报纸宣传他的事迹,其中《钱江日报》的标题是“三十年受尽肝病折磨,数十载教坛呕心沥血”,1995年他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赵老师是我的老师。1991年我在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培训班学习时,他担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他给我们讲的第一堂课是《校长的“三情”与“三术”》,我至今还记得他当年上课的样子与给我的启迪。1994年8月,我调到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又有幸与赵老师共事,赵老师指导我布置校园,整理学校挡案,开展学生活动,帮我修改教学论文,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影响着我的人生。

    赵老师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1995年的清明节前后,赵老师带领全校党员外出活动。具体行程我记不清楚了,好像是先坐车到叶胜林场,再步行去双溪乡校,走到半路上,我们走进路边一座简陋的木屋,里面住着两个头发花白,脸色憔悴的老人,赵老师就与他们聊起来。我在外面转悠,具体内容我没听清楚,大约老人说了生活困难,无钱上医院治病之类的话,离开时,赵老师就从口袋里摸出一百多元钱塞到老人手里,那时的一百元可不比现在的一百元,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405元。赵老师还对老人说:“有病去人民医院看看,到大峃有什么困难来找我,我帮得上忙都会帮的。”我有点吃惊。赵老师宅心仁厚我们都知道,同事朋友有困难,他会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看到学生经济困难,就会拿钱去资助,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学生受到赵老师帮助了。我吃惊的是他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这样慷慨热心。

    还有一次是1997年,赵老师接近退休年龄,身体也不好,卸任了校长职务,只担任学校书记一职。职务卸了,但学校工作却没卸,赵老师仍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没有丝毫放松的样子。

    那年学校参评市级文明单位,要准备参评材料,时间紧,任务重,赵老师毫不犹豫将任务揽在他自己身上。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之外,全部精力投入迎接考评工作上来,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一个科室一个科室指导,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落实。整理材料、编写目录、撰写自评报告,他都亲自把关,认真检查。

    一个多月的努力,文明单位评比顺利通过,学校整理的材料完整、充分、清晰、说服力强,得到考评组的高度肯定。往后几年,县委宣传部都将参评文明单位的培训会放在教师进修学校召开,让赵老师介绍创建文明单位的工作经验。

    1999年赵老师开始退休生活。当时赵老师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他开始定住大峃,后为了方便看病,就移住温州,后再移住杭州。见面少了,但赵老师仍十分关心我,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生活的情况,让我将近段时间写的文章发给他看,看后又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我呢,每次到杭州办事也必定去看看赵老师,与他面对面聊聊天。

    赵老师也关注着每一个同事,每次打电话都会向我问起老同事的生活身体情况,反复吩咐我文成同事有什么红白事都要告诉他,他人不能前来,也要打电话来表示祝贺或慰问。每次来文成,赵老师都让我带他去学校转一转,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到教师办公室走走,去见见每个熟悉的面孔。每次来时,老同事都闻讯前来围着赵老师,聊天、拍照。如果听到某个同事身体不好,赵老师就一定要上门去看一看才安心。      

    2013年,我准备举办一次教师进修学校成立35周年的座谈会,邀请历年的老同事相聚校园,共谋学校发展。当我就此事征求赵老师的意见时,赵老师高兴得像一个小孩。他连夜帮忙草拟活动方案,列出历年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员工名单。有些老同志没有联系电话,他就千方百计寻找,直到找到联系方式为止,还不厌其烦打电话或写信告知信息,邀请出席。

    虽然这是一次普通的座谈会,在赵老师的帮助下,到位的老同事及相关人员竟有100多人,大家聊家常,提建议,开得很成功。赵老师也精神饱满,在会上讲了十几分钟,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给学校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

    赵老师远居杭州,但一直牵挂着家乡的事,来文成时总要去家乡龙川看一看,尽自已的努力给家乡做点事。

    得知我在写关于山的文章,就给我发来龙川大山的资料,特意吩咐我要写一写龙川“四面山”;得知家乡龙溪村建成文化礼堂时,就毅然决定将自己视为珍宝的3000多册藏书捐给文化礼堂。村委会也很重视,设立了赵忠良老师图书专柜。现在一排排书籍静静地排列在书架上,寄托着老先生的满怀期许。

    龙川是千年古村,人才辈出,新闻泰斗赵超构、第一个文成籍党员赵刚就出生在这里。很早以前,赵老师就想编写有关龙川人物的书,以此来展示龙川人的风采,激发龙川人的奋斗精神。这个想法终于在2016年得以实施。此书涉及的人多、面广、事杂,虽然编写组的成员尽职尽责,但赵老师工作量仍然超出预想,他拖着病体两次来文成召开编写会议,确定入编人员,向有关专家征求编写意见。

    编写过程中,他发放通知,收集人员照片,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说了多少话语;写稿、改稿、编辑、校对,也不知花费了他多少心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3月,《龙川人物》终于出版。全书收录龙川从宋代至今252位人物事迹,分为杰出人物、历史名人、革命先烈、科教精英、文艺名家、党政干部、企业之星、乡间名人八个部分。这本书凝结着赵老师满腔热情,也注满赵老师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赵老师的一生,犹如一头不知疲倦的孺子牛,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推动着文成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犹如一泓甘甜的清泉,静静地从时光中流过,滋润着家人、朋友、同事、学生以及许许多多相识与不相识人的心田。

     现在赵老师静静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忠诚担当教育情怀,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真诚温良的待人态度将永远寄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导我们向前去。

总监制:黄金杰监制:陈叶静责编:项露露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