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老年天地  ->  如烟往事  -> 正文如烟往事

走向光明

黄昌友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7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在文成,有一句话曾被广为流传:“山头三件宝: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番薯丝吃到老。”这句话是旧时文成山区人民贫困生活的写照。而童年的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身难忘。

  就以“火篾当灯草”为例:时年,文成山区由于物资匮乏,生产落后,经济困难,生活艰辛,加上尚未通电,更无电灯,夜间照明各施各法,各显神通。对那些生活条件好些的家庭,一般用得起煤油灯、蜡烛或者用灯盏倒些茶油或菜油,再放一根灯芯点燃照明,对绝大多数贫困户来说,这些根本用不起,只能用火篾代替。

  何为“火篾”呢?

  文成是盛产毛竹的地方,悠悠翠竹,满目碧透。满山遍野的竹子连株挺拔冲霄,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平常,篾匠们从山上砍来老成竹,锯成段,劈成条,去掉节,再用篾刀连青带黄竖向破成薄薄的长条篾片备用。头层篾俗称篾青,篾青以下还可剥离多层,这些篾条经过篾匠师傅的巧手,编织出诸如:箩筐、篾席、火笼、竹筛子……花样繁多、千奇百怪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剩下最里层的俗称篾黄,几乎没多大用处,除了用作编篱笆或兔笼外,再就当柴火烧了。然而,这些废弃下脚料,却被穷人当成宝,他们将其拿回家后,一段段裁成一米左右,扎成小捆,然后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找个空地,挖个小池塘,灌满水,再把这些篾黄放进池塘中,并在篾黄上压块石头防止飘浮。家住山涧溪水旁的更方便,直接把成捆的篾黄丢进溪流中,再系上一条固定绳子就行了。当然,最好是放水田里,上面加盖一层烂淤泥,更容易氧化,一般浸泡十天半个月左右取出,用清水洗干净、晒干,就成为照明用的火篾。其实,未经浸泡的篾黄晒干也能点燃,只是燃烧后结成的火炭仍然红着,不会立即熄灭,掉到地上很不安全,浸泡过的火篾不但容易点燃,而且燃烧后结成的火炭会及时熄灭消除安全隐患。每当夜幕降临时,点上一支,插进有裂缝的房柱上或泥墙缝隙里,任其慢慢燃烧,让微弱的火花照亮寒屋陋室。火篾燃烧的时间并不长要及时更换,如果燃烧后结着黑炭,亮光变弱,应及时折除碳头,顿时又会亮许多。夜间村民们走家串户时,就多添几根扎成火把,一为防风,二为探路。尽管材料廉价,也舍不得随意浪费,尽量省着用。遇到贪玩的小孩,白天东走西逛,晚上做作业,便有大人责备说:“纳地(文成方言,意为白天)靠门坊,黄昏耗油光。”意思说白天不好好做作业,拖到晚上消耗照明资源。与其说责怪浪费,不如说是心疼。所以,那时的人们普遍早早关门闭户,早早睡觉。

  我父亲是船民,二十世纪50年代在飞云江流域撑船,后入股瑞安内河航运站,继续在温瑞塘河从事运输工作。在我十岁那年,得知父亲要带我去瑞安、温州玩,我欣喜若狂,对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来说,能走出大山,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该有多高兴,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有一天,父亲从瑞安运货到温州,到小南门码头急于要卸货,就把我送到驻温办事处办公室,我无聊地东走西看,突然发现办公桌上方吊着一个发亮的东西,便手指上方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电灯。”大人说。我又问:“电灯是什么?”大人又说:“那是照明用的灯。”我仍然不解。因为我从小只见过煤油灯、灯盏灯和火篾,哪相信这玩意儿也是灯?!善解人意的大人知道我刚见到新鲜事,就向我示范开关灯的动作,随着电灯一亮一灭,更撩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便学着大人的样,用小手捏着拉线,一拽,灯亮了,再一拉,灯灭了,这样一来二去,越发觉得新奇好玩,于是反复拉了十几次。大人看到急了:“小朋友,不能再拉了,再拉灯泡就坏了。”我正玩在兴头上,突然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似的凉了半截,许久不快。之后相当长的日子里,我仍然沉浸在童话般的梦幻中,渴望家乡也能用上电灯的愿望与日俱增。

  不久,全家迁居瑞安,我也转学到瑞安城关一小就读。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事物,长了不少新的见识。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读半年初中就辍学在家,后又子承父业,操起了橹桨,承载着天南地北的货物,往返于温瑞之间,饱尝了风霜雨露的艰辛。1960年5月,一个平常的日子,却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说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建成发电了,当时,整个温州地区沸腾了,久盼光明的日子终于实现了,在这喜悦的氛围中,我慕名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也许我从小就对电情有独钟,加之缘份所使,退伍后我顺利地进入了百丈漈电厂,正式成为一名电业工人,感到十分欣慰和荣幸,同时也圆了我童年的梦。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我参与编撰《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志》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史料,深刻全面地了解了百丈漈电厂的历史,也揭开了百丈漈电厂的神秘面纱。

  百丈漈地处文成篁庄,集源头千流于此,顺着百丈悬崖倾泻而下,形成了耀目晶光的幕帘。一幅千流汇篁庄,垂帘百丈漈景致,十分雄伟壮观。大明军师刘伯温也曾赋诗感叹:“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月更有怒雷鸣。”显然,百丈漈是因瀑布而得名。

  诚然,百丈漈又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力资源而引发各界关注。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曾多次派人勘察,准备开发水利资源,都无果而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百丈漈水利资源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从1950年开始,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花费4年时间,对泗溪流域进行了全面勘测后上报建设方案。1957年9月1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文成县篁庄兴建百丈漈水力发电站。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大会战于1958年拉开序幕。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用较短的时间就调集了6700余人及相关物资,7月1日正式开工。整个工程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边勘探、边筹备、边设计、边施工。建设初期,工地尚无公路。一切建设物资及生活用品全靠肩挑、人抬,翻山越岭运到工地。由于建设者们士气高昂,苦干加巧干,因地制宜,技术革新和土法上马,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仅用22个月,一级电站2台机组分别于1960年5月4日和8月20日投产发电,终于在崇山峻岭中成功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浙南大地,惠及了百万温州人民。同时也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也是温州地区电力建设发展的丰碑。

  起初,百丈漈电厂作为温州的主力电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改变山区面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正实现了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梦想。 文成山头人那种“火篾当灯草”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总监制:黄金杰监制:陈叶静责编:项露露编辑:夏晓强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