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老年天地  ->  如烟往事  -> 正文如烟往事

土地庙里的“青春岁月”

严东一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7日 来源:

  沧海桑田,往事如梦。多年来,尽管我很少在人前谈及自己那段远去的岁月,然而对青春的记忆从未忘却。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生不逢时,刚念完初三,我不得不辍学,回到“广阔的天地”。

  在村里向贫下中农学习了两年后,我参加征兵体检,通过政审,在即将奔赴平阳某部队的前天下午,因派出所民警一句道听途说的戏言,突然取消了我的入伍资格。

  那一年我18岁。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彷徨了一些日子。那天傍晚,我立于家门前的梨树下,望着天穹那轮明月发呆。村支书阿贵公走近我,微笑着说:“我刚从公社开会回来,领导决定安排你去石井小学教书,明天就去村里联系宗启清书记吧!”

  “啊!”我好一会才缓过神,纵身一跳,大吼三声。

  公社党委这一决定,是我18岁青春岁月心灵深处的一束暖阳,照亮我绝望中的前行之路。

  石井村有4个自然村:石井、镰钩地、黄牯袋、水牛丘。我家到石井有十里山路。第二天一早,我告别母亲拔腿就往石井跑,半小时多,找到村支书清叔。

  清叔家是一座老式木结构二层楼房,六间,住着三户人家。清叔住中堂。清叔在堂前间接待我。我还没见过他,他却说知道我。清叔个子不高,偏瘦,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

  清叔告诉我,村小民办教师调走,公社领导决定,由我接替。工资由公社中心学校发给,每月9元7角5分;粮食由村里四个生产队送,稻谷200斤,番薯丝200斤。

  清叔起身,领我走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走近一座鹅卵石砌成的木屋。清叔说:这就是学校。进正门,我看着路廊、天井、正殿,这不是土地庙吗?几张缺边短腿的书桌,几只高矮不齐的小櫈,三块普通小木板拼成的黑板。

  清叔无可奈何地笑了笑,眼睛眯成一条线,说:学校目前学生有9个,分两个班级。

  山村的夜晚格外静谧,窗外深邃的夜空中繁星闪烁,望着静静挂在夜空的那轮下弦月,我心里起起落落地翻腾不止。

  一座破庙四张桌,七条小櫈九个娃。这就是我的工作岗位。我夜不成眠。从军不成,从教不甘心?现实只能是回村修理地球,到头来“背靠泥墙,面朝太阳;脚踏火笼,嘴啣烟筒。”

  窗外传来早起的鸟鸣。

  1969年9月的一天,石井小学如期开学。9位学生准时来到教室。我一个个细细地看:有的蓬头垢面,长满虱子;有的衣衫不整,流着鼻涕。虽然如此,他们有天真的笑容,有求知的渴望。

  这天上午,我不作开学动员报告,没有长篇大论,而是坐在小朋友中间,和他们促膝谈心。逐个问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强调要做好个人卫生,虽然地处偏僻,生活清贫,但要求衣衫整洁,手脚干净。最后带领大家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完成一次别具一格的开学典礼。

  9个娃娃两个班。这种复式教学方法,是当年农村常有的现象。除音乐、体育之外,其他课程只能轮流着上,此班讲语文,那班做数学。学校仅我一人,我教语文教数学教唱歌,上体育课,就像医院里的全科医生。

  一周下来,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村里还有一些儿童因种种原因留在家里没有入学。要去动员他们来读书!我心中只有这个念头,并没有想到这些孩子以后都是建设国家的人才。我把这个想法向村支书清叔作了汇报。清叔笑了,露出泛黄的牙齿:好啊,难为你有这片好心,我支持你!双眼眯成一条线。这项工作当时叫扩留生。我用了一周的晚上时间,走村进户,试图说服那些适龄儿童家长让他们到校读书。镰钩地村一个钟姓小女孩,长得清秀可爱。她妈几次张嘴,欲言又止。我再三动员,最后她才轻声说,学费也没钱交啊!我看看这小女孩,有点于心不忍。就说,这1元2角学费我先给你垫上,你什么时候有再还我!

  也许是清叔他们的号召力,还有我的真诚感动了她们,一时间竟有好几位家长表态让孩子上学。

  那个周一早上,我从家里到土地庙。进庙一看,哎呀,怎么来了这么多小朋友?粗粗一数,光新生就来了10名!清叔说了,这是村小史上学生最多的时候。

  学生成倍增加,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是桌椅不够,没有办法,只好到村里找了两张长凳给学生们当课桌。没有櫈咋办?也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学生从家里搬来小矮凳,有的干脆拿砖块、石头来坐,一个穿开裆裤、光脚板的小孩坐在砖头上,没有叫冷。二是一年级的书还缺三部,之前我们没考虑到会有这么多新生来。我赶紧托人带信给公社中心学校领导,再调剂三部一年级书本。

  初战告捷,我心情大好干劲十足,就像上足发条的时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清晨,我穿梭于芳草萋萋的乡间小径,下村检查学生晨读,半月下来渐成习惯。偶尔有个别还赖在床上,家长就喊,哎哎,快起来,快起来,严老师已到路口了!那时,几乎家家都养着猪,春天切草籽,秋季切蕃茹藤,便是乡下农家妇女的家务活之一。我时常晚上去帮助石井村的几户农家,以减轻她们的负担。

  记忆中那两年的寒暑假,我都跟着公社干部工作队,下乡宣传毛泽东思想,布置生产计划与任务,参加大队整党,解决村民纠纷,人口普查等。

  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学校、村中的好人好事,各类新闻,向县广播站投稿。1969年还荣获县先进通讯员,奖品是一本红色塑料皮封面、印有“革命圣地”四个金字及延安图案的笔记本。扉页上用钢笔书写着:严东一同志,你积极响应毛主席“努力办好广播”的伟大号召,在六九年度为广播通讯工作做出很大努力,特赠此本,以资鼓励……

  那时全民学毛选,我校红小兵排长钟维德同学代表全校学生,在黄坦区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大会上典型发言,并评为先进个人。第二年,石井小学红小兵排被评为县级四好红小兵排受表彰,我本人也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师。

  黄坦中学初三班的语文教师汪志何老师,不知何故被下放到黄垟社校。老师是安徽安庆人,名牌大学毕业,皮肤晳白,斯文儒雅,且语文、数学、化学、戏曲、音乐样样拿手。

  汪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也许是我钟爱革命样板戏,好多剧本主要唱段都会哼哼。一次闲聊,萌发了演出《红灯记》的念头。谁知汪老师一听,马上表态:“好!我来导演,你演李玉和,其他人物再慢慢考虑。”不久,演出组成员确定,由我出演李玉和,初三班的王月芳同学出演李奶奶,陆国莲出演李铁梅,初二学生邢加一出演磨刀师傅,聘请本村的粮管所职工赵钦满出演鸠山。

  汪老师身体力行,教我们唱、念、做、打(舞),纠正演员们不准确的唱腔、动作,还去村里找来一盏回灯,制作成李玉和的手提红灯。其他各种道具、服装多数也是自己动手制作或是借,如李玉和穿的蓝色裤子,就是从一位女教师在林场的父亲那里借来。

  1970年10月起,周末我们集中在公社学校排练。开始拟定演出《红灯记》中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第六场“赴宴斗鸠山”。后来我发现该剧中的重头戏第八场“刑场斗争”,李玉和的主要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中:“我看到革命的红旗高举起,抗日的烽火已燎原。日寇,看你横行霸道能有几天。待那风雨过百花吐艳,新中国如朝阳光照人间。那时候全中国红旗插遍,想到此信心增斗志更坚。”我对这场戏及唱词很感兴趣,于是又向汪老师提出,能不能再加两场?即第七场“群众帮助”、第八场“刑场斗争。”汪老师经过考虑后,同意我的请求。

  1971年1月10日,我们决定晚上在公社所在地黄垟村预演。演出结束后,公社领导、现场观看的村民(时称贫下中农),报以热烈的掌声。

  1971年春节,公社领导要求我们到七个行政村巡回演出。有四个行政村,村民捐出木头木板,露天搭起临时戏台。一次演出即将开始,汽灯连接纱罩的泥头,突然掉下来,全场一片漆黑,我包里有一个无意中放着的纱罩,救了场。

  完成公社8个村巡回演出后的农历正月十三,正值全区教师大会召开。区里邀请去区公所所在地雅梅村演出。中午,公社一位领导带口信给我,说演李铁梅和另外一个演员结伴外出不在家。我吃过中饭就和王月芳的父亲王永波老师一起到大路口,直到两点,远远看到两个穿红衣服的年轻姑娘过来,心里高兴极了。可走近一看,竟然是不认识的,我从头到脚被冷水浇了一般。正在这时,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悠哉悠哉向我们走来。

  清明节刚过,忽然传来一个好消息,文成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发出文件,国营县农机修造厂下达招工计划,我们公社分配一名指标,党委研究决定推荐我去。一时间,我真还有点不相信,这不是在梦里吧,幸福咋会来得这么快?到县城工作,在那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该是多么自豪的事啊!

  想到马上就要离开,想到启清叔,想到我爱她们、她们也爱我的19位小朋友,心里酸酸的。石井村的村民,时常送我各式蔬菜,一年四季不断。

  劳伦斯·科恩说过:你和孩子联结得越深,你们就越懂得彼此:越懂得彼此,就联结得越深。1971年的5月18日,十多位小朋友步行十里山路,送我到家。临分手时,她们一个个掩面而泣,我也留下激动的泪水…… 这,就是我在土地庙里的一段青春岁月。

总监制:黄金杰监制:陈叶静责编:项露露编辑:夏晓强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