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老年天地  ->  夕阳风采  -> 正文夕阳风采

徐世槐: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胡晓亚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6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5月27日,文成县乡土作家徐世槐的散文集《最后的握手》读书会在西坑畲族镇叶岸村“水明楼”举行。该书文字生动,笔力沉稳,风格质朴,感情真切,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为2023年文成县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读书会上的徐世槐     周光禹/摄

  瘦高的个子,轮廓分明的脸庞,淳朴的笑容,朴素的衣着,在夏日的阳光下散发着一位慈祥长者的气质。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师者就是徐世槐,字古亭,号水明书徒,历任西坑区小教导主任、石垟林场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文成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在文成教育界和文学界,一提起“徐世槐”这个姓名,人人都肃然起敬,皆尊称其为“徐老师”。

  读书不怕苦

  1940年初秋时节,没有任何昭示,只有一串响亮的哭声,一个平凡的生命在青田县南田区敖里乡第十三保(现属文成县西坑镇叶岸村)降生了。他就是徐世槐。其父徐仲仁以种地为生,每天早出晚归,仅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其母傅莲英是家庭妇女,勤劳善良,擅长女红,纺纱织布做布鞋,一家人的衣着全“包”在她身上。父母的辛劳,徐世槐看在眼里,年幼的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

  1947年2月,徐世槐进入叶岸国民学校(校址在徐家祠堂)就读一年级,启蒙老师严松甫教学认真,爱生如子,和蔼可亲。第一课是《上学》: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初次接触有生命有灵性的方块字,徐世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如果好好学习,也像严老师一样当一名教师,父母就不会这么辛苦。徐世槐想着,也就更加努力学习了。

  徐仲仁念过几年私塾,也能读简单的文章,对儿子很严格。每晚睡觉前,父亲都把徐世槐叫到跟前,问今天先生教了什么内容,要求儿子一字不落把课文背诵出来,如背《开国大典》和《功劳砲》等课文。有一次,徐仲仁步行去丽水帮人割稻子赚钱,因天气炎热病倒了被送回家里。当晚,他仍坚持要求儿子背完《九九乘法表》才能去睡觉。徐世槐体会到背书的重要性,也由此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小学语文课本都能轻松地背下来。徐世槐珍惜这难得的上学机会,从不旷课。1950年2月,他转入西坑乡中心小学四年级。一个下雪天,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从叶岸村到西坑村要经过西坑溪,溪上有一条长达176步的上港埠碇步。此时碇步的左右是结了冰的西坑溪,像一面巨大的玻璃。碇步齿上则是“糖又”(文成方言,指零散的冰块),一旦踩上去,人会滑倒跌入溪中。同学们见此,都说不去上学了。徐世槐却说一定要去,随后转身去附近人家借了一根木棍用来敲打“玻璃”,打出一个小窟窿,踏进一只脚;又打出一个小窟窿,伸进另一只脚。就这样,他艰难地涉溪而过到了对岸,跌坐在地上,两条腿冻得通红,完全麻木了,用手捶了很久,稍显暖和,再一步一挨地走到学校。那一天,叶岸村20多位学生,只有徐世槐一个人去上学。

  1953年8月,品学兼优的徐世槐考入文成县初级中学,语文老师是江国栋,温州人,知识渊博。在老师的影响下,徐世槐看了《在人间》《母亲》《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等课外书,从而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期间曾因家境贫寒,傅莲英将陪嫁的鹤衔锡烛台卖了5元钱,才交上儿子的学费。

  因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56年8月,徐世槐考上瑞安师范。普三分班时,他被分入文科班。

  饱含艰辛的童年生活磨练徐世槐的意志,让他知道了读书的好处,也使他成为一个对自己执着,对书执着,对信念也执着的人。

  教书不信“邪”

  1959年9月,徐世槐普师毕业,怀揣着纯真和美好的理想被分配到文成县西坑社(当时称公社)小任教五年级语文,一个月后,因初中缺教师,改教初一语文。他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那时全国兴起“打食堂”和“大练钢铁”运动之后,公社社员集体劳动,生活单调,没有娱乐活动,文学创作荒芜,看小说写文章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是要受批判的,特殊年代里的人们噤若寒蝉。而徐世槐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学校里创办“五音鸣”文学社。“五音鸣”指的是什么?答:就是写有关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和士兵的文章。一时间,很多学生都喜欢偷偷地写文章,并拿给徐老师看,让他帮忙改改。在那文化成为荒漠的年代里,西坑社小成为大家心灵的家园、创作的摇篮。1966年7月,徐世槐因多读点书多写点文章而在南田被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字报,但依然不敢初衷。同年10月,他辅导的独幕越剧《红军女儿》在义乌东塘演出,获得群众的好评。1970年,他到叶岸小学任教。这时期,学校教师要下放到生产队劳动,以记工分的形式领工资。利用这个机会,徐世槐联合生产队长发动民兵平整操场,竖立篮球架。一个村校竟然有独属于自己的篮球架,群众啧啧称奇。

  这以后每到一个学校,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创办文学社,绿叶文学社、鸽哨文学社、摇篮文学社和豆蔻文学社等社团因时因地而出现。他把家中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览,把自己发表的文章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课间活动时让学生传阅。写文章能发表?自己的姓名能出现报纸上?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学期里,全班学生除了完成10篇大作文以外,很多学生还额外给自己加任务。周光禹多写20篇,杨旭松多写60篇。徐世槐都一一认真批阅,并注上评语。

  徐世槐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善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堂语文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轮流讲故事(每天一个学生),这就是“口头两分钟,笔头文学社”。他所任教的学生无论是讲还是写故事,都能在县里获奖,学生赵雪怡曾两度荣获一等奖。学生富晓春所写的故事——《诚实的诈骗犯》还在《故事会》上发表。

徐世槐在读书     王健/摄

  1984年5月,徐世槐任石垟林场中学校长。为了抓教学质量,他独自一人到永康、金华和东阳“请”教师。历经两个月,“请”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经验丰富的老师。1986年,石垟林场中学有16名学生考上中专和文中重点班,成绩比例仅次于文成中学。景宁、泰顺、大峃等地学生慕名而来,学额爆满,其表弟都被拒之门外……

  纵观徐世槐的从教岁月,40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勤勉创作,忠于自己的内心。其人格同样散发芬芳,其性情同样富有魅力,因为对文化艺术作出突出的贡献,由此被评为文成县“德艺双馨文艺家”。

  受徐世槐的影响,学生富晓春、胡加斋、周玉潭、王永贞和周怀春等人都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有人说,徐世槐的人与文是一致的。文章干脆利落,人亦然;文章饱含情感,人亦然;文章爱憎分明,人亦然;文责有担当,人亦然。

  藏书不怕贵

  因为喜欢读书,也就喜欢买书,徐世槐从1958年开始藏书,60多年来,陆陆续续地买,不间断地买,日积月累,至今已有10000多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会“抠”出钱来买书。

  1965年,徐世槐的月工资是33元,孩子小负担重,但还是省吃俭用想办法买书看。每次来县城,他必定要去一趟新华书店,看看有没有新书。一次,他看到新华书店有一套《斯大林全集》,心想:苏联赫鲁晓夫正在大反斯大林,抹杀其在卫国战争中的功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偏偏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可仔细一看价格是19.2元,数数自己口袋里的钱,总计只有12.75元。他对营业员刘志业说:“我给你12元买《斯大林全集》,再打一张欠条给你,下个月发了工资立即送过来。”刘志业同意了。徐世槐用余下的0.75元买汽车票回家。到了学校,他开心地告诉同事,自己买到了好书,并将书出借。

  这以后,他又想方设法买到了《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逻辑学》等写作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胡晓亚/摄

  因常住大峃镇凤溪北路23号,徐世槐的书都收藏在此处。近几年,他在老家叶岸村盖了两间落地房,其中一间的5楼用于藏书。除了原有的12个大书橱,他还斥资做了长15米,高2.2米的格子柜,多次叫来车子,凭一己之力愣是把所有的书籍从县城运到叶岸,再分门别类整理出来,一一摆放。至于藏书楼之名,是徐世槐的老师杨奔先生取自杜甫《月中》的一个词——水明楼。其女儿徐登峰说,父亲是宁愿没饭吃也要买书的人,生活节俭,可一看到喜欢的书就毫不吝啬地去买。

  一踏进“水明楼”,简直可以用“满目琳琅”这个词语来表达,书籍多得无法细数,有辞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小说、诗歌、散文、传记、大学教科书、马列主义理论著作等,还有“红楼梦”研究、“刘基”研究、“鲁迅”和“莫言”等专柜。

  平时,徐世槐在“水明楼”,翻翻资料,看看名著,摘摘笔记,写写文章,一待就是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着满柜的书本,以及柜子上饰有书法、美术、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犹如置身于艺术的天地里,心无杂念,只有满身心的愉悦和纯粹。

  著书不停笔

  在文成中学读书的时候,徐世槐经常能接触到一些报纸和书籍,便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红岩》等书籍,书看多了,自然就想写了。

  1956年,徐世槐在瑞安师范普师部文科班学习,散文家杨奔任文学(当时文学和汉语是分开的)教师。杨奔喜欢看书,喜欢写作,也喜欢藏书,时常向学生介绍好书。在老师的推荐下,徐世槐买了第一本关于文学方面的书籍——《文艺学概论》。不久,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黄继光》,得到老师的认可,并由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这以后,徐世槐就利用空余的时间读读写写,写身边的人,写身边的事,也写曾经听来的故事,即使在被戴上所谓的“反动文人”,参加所谓的“讲清楚学习班”接受批判时,他也不停下手中的笔,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成文字并得以发表,换取许多羡慕的眼神和温暖的感动。《军礼》被选入《中国最美散文》,《龙麒源观水》被评为中国散文三等奖……

编著的书  王健/摄

  因名声在外,陆陆续续有人上门来索《序》,徐世槐常常以“年事高”予以谢绝,实在推却不了时,也会欣然接受。1995年,他为学生魏丽红《曾经迷惘的少女》一书作《序》,至今已写了30多篇……

  因为文字功底深厚,1986年7月,叶胜林场托人找到徐世槐,说是想要编写一本《叶胜林场场志》,用于记载为林场的创业史。为了收集资料,徐世槐时常带着笔记本前往老场长和知青家里采访。之后,一些单位和个人也来找他,请求帮忙编写史志书和连环画。1986至2022年,他主编了《文成县校史集》和《文成县教育志》等8本史志。

  多年来,徐世槐集中精力创作纯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绿色长廊》和《最后的握手》,报告文学集《太阳下的拼搏》,共计66万字。徐世槐的作品写老师,写朋友,写同学,写英雄,写模范,也写自己的人生历程,如同一位老友缓缓地讲述着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念。从中我们也能更多地了解到他的方方面面,看到他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特点,也使我们了解他,懂得他,从而尊重他,钦佩他。

  在“水明楼”读书会上,一位学生说:“徐老师就是一本书,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是的,书让徐世槐的情感有了依附,读书、教书、藏书、著书贯穿了他的一生。书伴日月,与书同行。于他人看来,其本身也是一本书,一本厚重的书,一本历经岁月的打磨依然不改初心的书,一本饱含智慧的书。

总监制:黄金杰监制:陈叶静责编:赵海镇编辑:夏晓强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