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乡土文化  ->  走遍文成  -> 正文走遍文成

千磨万击——制番薯铇

□ 包芳芳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 来源:

    记得去年12月,约了同学的车去了一趟周山,临近10点多,我收集好马灯舞素材后,又徒步到施正车师傅家中。这时候,周边的邻居们都在忙着晒番薯粉丝。一看到晶莹剔透的番薯粉丝,我的馋病就上来了,想着这个点,排骨火锅打底的汤料里放点番薯粉丝是极好的。眼下阳光非常温暖,照得人暖洋洋的。这时候,施师傅右手紧握着番薯铇粗胚,左手拿着架在木板凳上的长锉刀,对着每排孔洞进行打磨,随着尖锐的“沙沙”声,番薯铇(刨番薯或粉丝的工具)齿孔间的每排间距变得很光亮,凳子上已集聚了不少细小的铁屑。

    跟施师傅打完招呼后,他的妻子给我搬了一张小板凳,我并不想去打扰对方,静静地将凳子搬至门边,坐在边上看师傅干活。施师傅戴着一副老花镜,身体非常硬朗,看不出已是73岁的年纪。他干活非常专注,每次切割完半排齿孔都要将番薯铇对着阳光瞅瞅,似乎在查看每排齿孔的打磨程度。初次见我他也并不觉得陌生,很是自豪地说:“买番薯铇的人很多,平阳、瑞安、苍南、安徽、福建……全国各地都来我这里买番薯铇。”

    见他主动开口了,我也忙着问道:“师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番薯铇的,这个活累吗?”

    师傅一边干着活,一边回答:“我16岁就跟着我爸爸学做番薯铇了,家里三兄弟,我是老大,承担的东西就要多点。长期干这个活也不觉得累,因为这个也不是什么重体力的活。”

    磨完一张番薯铇粗胚,施师傅又拿起了另外一张,突然想到什么,笑着对我说:“2013年我还拿过一个荣誉证书,政府奖励我1000元。”一看证书,原来施师傅曾被评为首批“温州市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我问施师傅,获得这个奖励是不是很开心。施师傅满脸微笑着回答:“那当然了。”

    我注意到师傅的左手食指特意用胶带缠着,寻思着是不是师傅的手被锉刀弄伤了,就关心地问:“师傅,您手怎么受伤了?”

    “哦,这个啊,是我为了不让铁屑扎进手里,特意包起来的。”为了证实自己并未受伤,师傅解开了胶带,一看,食指完好无损。看来,师傅干活有自己的技巧。

    不要看小小的一张番薯铇,制作这个程序也需要经过原材料准备、裁剪、充孔、口头切割等多道程序。施师傅力不从心地说:“一天内整个流程做到位的话,最多也只能做12片,一般的话,都是100张番薯铇为一个批次进行制作。”师傅早上就已经口头切割了五十多片。“铃铃铃”,这时候施师傅的手机铃声响了,他赶忙接起电话:“喂——多少片啊,”中间施师傅又停顿了下,“这么急啊,好的,好的。”放下电话,他又利落的拿起锉刀:“年底了,我还有1000多张没做呢,每个厂家都催得急,那个急,这个急,都来不及做。干这个活,都要四五点起床了,这些天白日短,我基本都是五六点起床了,中午休息一下,不休息的话一天的活都干不了,年龄大了,能做多少是多少。”

    在和施师傅聊天的当儿,我发现他家的工具非常新奇,有些二三十厘米高的树桩上有很深的番薯铇印记,施师傅告诉那是用石楠树做的,纹路深的那个已经用了五十多年了,施师傅用凿子充孔就是在这个石楠树桩表面的模子里进行的。

    制模是制作番薯铇的第一步,师傅会采用手工的方式,在树桩表面凿刻出番薯铇或粉丝铇的模型。树龄越大,质地越硬,越适合作为模型。

    第二步,就是准备原材料,最初的时候将铜熔化制成铜条,然后手工敲打成铜片,手工敲打厚薄不均匀,后来采用机器进行扎压,这样扎压出来的铜片厚薄均匀。20世纪80年代,用铁片代替铜片,减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实行计划经济,铁片需在文成县物资公司购买,后来到瑞安莘塍、塘下一带购买0.8厘米厚的铁片。

    第三步是将铜片、铁片裁切成小块,施师傅有一把特制的大剪刀,一侧手柄呈半圆弧度弯曲。施师傅说这样便于把握力道,好使用,他还特意给我演示裁剪铁片的过程,我惊讶这把貌不惊人的剪刀竟然裁剪起铁皮犹如剪纸一般轻松。施师傅说,裁剪的铁皮需保证在长10公分、宽3.6公分。

    第四步就是充孔,将铜片或铁片放到模型里,用凿子和锤子对其正反表面进行敲打,每敲打完一遍,将铜片、铁片放入炭火中烧红后拿出,让其自然冷却,称之为“退火”。如果不进行“退火”,在敲打过程中,铜片、铁片容易开裂。充孔需对正反面敲打四次,退火三次。番薯铇需要充7行孔,一般第一行8个孔,第二行7个孔,依次交替,第七行8个孔,总共53个孔,俗称“78孔”;粉丝铇有二行孔、四行孔,孔数不定,具体根据买家的需求。经过充孔后,番薯铇正面会高高凸起几厘米,呈斜坡状,背面则凹陷如同船底。

    第五步就是口头切割,将充好孔的铜片、铁片放在特制的木架上,用锉刀将充孔的孔洞切割出来。铜片、铁片经过敲打、退火后,原来平整的四周会变形,此时需要用锤子将之敲打平整。

    下步就开始钻孔,将调平整的铜片、铁片,用钻孔机将孔洞打磨光滑,一般先钻外孔,再钻内孔,如此反复钻4~5次,番薯铇(粉丝铇)才成型。番薯铇的孔比较大,孔与孔之间间隔远,容易成型;粉丝铇的孔较细较密,钻孔时较费时费力。钻孔机也是师傅自己设计的,好似一张椅轿,前面摆着钻头,座位下面有一个踏板,脚踩住踏板,通过绳索带动钻头钻孔。在这个过程中,施师傅还特制了一个木质盒子拖住番薯铇。他说,用这个方法,手就不会被钻孔伤到。

    这个时候,隔壁邻居拿着个番薯铇过来让师傅修理,说是刨不动了。邻居还开玩笑道:“没办法了,只能麻烦你了,谁叫只有你家才有工具。”施师傅憨憨一笑,很是热心,拿来工具,给番薯铇修整了孔洞。在文成,仍在做番薯铇的,估计只有施师傅一家了。据施师傅和当地人介绍,以前养根村到处都是制作番薯铇的手艺人。据《文成乡土志》及一些相关资料记载,施氏先世由福建泉州迁居平阳北港凤卧,清初徙居水井头,自始祖“天”字行至“世”字行,已传13代。而平阳的番薯铇技艺是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鹤溪镇秀溪村一位名叫邓武卿的铜匠发明,尽管他发明的刨薯工具很是普通,但三百多年来一直畅销全国,惠及无数民众。

    20世纪90年代以前,番薯是农村人民的主食之一,人们用番薯铇将番薯刨成丝晒干保存,番薯铇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养根村民抓住商机,在家里开办番薯铇加工作坊,手工将铜片(铁片)敲打成番薯铇(粉丝铇),并将番薯铇(粉丝铇)销往全国各地,许多人靠制作番薯铇发家致了富。开始是几户人家生产,后发展到每户男女都能生产。20世纪70、80年代是生产番薯铇的鼎盛时期,实行联营生产,分小厂制作,由总厂集中销售。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粮食可以自由购买,番薯不再是人们的主食,再者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经商,番薯铇厂因此随之销声匿迹。至2015年,养根村只剩施正车师傅一人还在手工制作生产番薯铇。

    看着施师傅很细心的钻孔,我不敢再打扰,心想,师傅干的这么辛苦,有没有碰到什么商家欠钱不还的情况。我就跟坐在身边的师母聊起这个问题来。施师傅听到了,停下手里的活儿接话道:“买番薯铇基本都是办厂的,都是实在的人,也都是干苦工的,做苦工的人不会去欠苦工人的钱,何况这次他们要是不给我钱,下次就没得做了,到目前,我还没碰到不给钱的,有些都是还没做之前就先付给我钱了。”没想到,施师傅文化不高,可说话却这么坦诚,着实感动到了我。

    临近中午11点30分,施师傅家还在忙着给番薯铇钻孔,“扑哧扑哧……”声音听起来是那么古老久远,不知道,以前养根村家家开办番薯铇加工作坊的热闹场景是怎么个样子的?

总监制:黄金杰监制:陈叶静责编:项露露编辑:张嘉丽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