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植柱:一颗匠心为石雕 传承非遗文化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吴郑洁 陈小乐)近日,文成“90后”手工艺人才胡植柱入选了2023年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名单。作为浙江青年工匠、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植柱立身侨乡,踏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途。

胡植柱出生于侨乡玉壶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年少时跟随父母到意大利打拼。在异国他乡,他听闻文成华侨和石雕的故事,便立志要传承传统石雕技艺。2012年,他放弃国外绿卡回到家乡拜师学艺。
“在国外时,我得知文成石雕曾繁荣一时,但随着工匠纷纷出国谋生,工艺已近乎失传。随着对文成石雕了解的加深,我想让它再放光彩。”由此,胡植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温州石雕是江浙地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古老的雕刻技艺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雕刻者以叶蜡石为材料,因材施艺,依色取俏。胡植柱介绍说,深思熟虑后的一笔一刀都在为石头做“减法”,对颜色的把控也极其讲究,每一件成品都需要时间的磨炼和沉淀。他说,这对新手时期的自己无疑是一种挑战。
“我们温州有句老话,盖房子和雕花是最难的。雕花指的就是在石头上面雕花。”如今,胡植柱从事石雕技艺已有11个年头。一块普通的蜡石,在一刀一刻间,便被他灵巧的双手赋予了新的生命和灵韵。胡植柱说:“我们一般在创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因为要突出石头原本的颜色。比如我们要做的这个花,就用黄色来做花蕾,其他的颜色用来做树叶,这个表皮的这种深褐色,我们就用来做树桩,整体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啼叫的鸟儿、绽放的花朵、云雾缭绕的山、嘉兴南湖的红船……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胡植柱的雕刻技艺愈加成熟。他的作品也在业界崭露头角,曾荣获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奖”铜奖,浙江省“良渚杯”玉石雕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温州市第十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如今,他开设了“石语者”工作室,思考如何将非遗技艺和文创产品融合,决心将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让石雕也能成为带得走的乡愁。
胡植柱表示,今后可能会更倾向于做一些小而精的作品,以便更好融入年轻一代,让非遗石雕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