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闲置农田变致富田 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初见成效
文成新闻网讯(记者 华榕 魏为强 见习记者 夏林艳)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时节,在南田镇龙岙村,经过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改造后的农田里,正上演着机械进场丰收的热闹场面。本次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主题报道,我们一起去田里看一看。
来到南田镇龙岙村,入目的是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大片稻田,黄绿相间的水稻在阳光下格外惹眼,一辆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1500公斤的稻谷收割。

“以前这里的田像丘陵一样,农民种植不方便,如今千亩方改造以后,能机器化种植,用插秧机插秧,用收割机收割,用无人机喷洒药水,节省下来很多费用。”南田镇龙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海斌指着眼前的稻田说,在实行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前,小田交错,田埂纵横,50亩左右的农田利用率不足20亩,大多农田基本处于抛荒状态,每亩的收入更是微乎其微,“改造以前一亩收入最多100元钱,现在有1500~1700元左右,今年还加上了黑木耳轮种。”

据悉,千亩方项目涉及南田镇龙岙村、龙上村2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约2231.08亩,其中龙岙村942.12亩,于2022年底完成农田改造。经过千亩方项目改造的农田,小田变大田,实现种植全流程机械化,采用黑木耳+优质稻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既确保黑木耳产业发展,又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实现产村融合,不仅让村民与村集体有租金收入,还带动周边农户劳动力100人,每户增加收入3-5万元。
廖海斌说,经过千亩方项目的整改,他们这片闲置农田正在向着致富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同样实现了致富田转变的还有百丈漈镇的大会村、黄岭村等2个行政村。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季志鹏介绍说:“南田和百丈漈两个点就是我们实施的千亩方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约1100万元,项目通过合并田块和机耕路,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粮食产能,特别是原来烂田、烂泥无法耕种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可以杜绝出现种植意愿不强和抛荒现象,切实保障种植户的收益。”
据了解,下一步,百丈漈镇将在千亩方项目稻田打造网红稻田来吸引各地游客,发展本村的文旅产业,实现农旅结合,助力农户增收。
百丈漈镇副镇长朱希恒表示:“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效果出来了,还准备在稻田周边,针对一些老屋和村里的闲基,通过打造精品民宿,来为村民增收。同时,这也是迎合我们和美乡村建设、整体城镇风貌提升的一个要求。”
“这两个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季志鹏透露,今年已谋划了二源镇千亩方项目,项目区内包含了旱改水和垦造耕地等工程,可以有效增加耕地连片面积,增加农民群众的意愿,提高种植户的效益。下一步,将持续做好谋划千亩方和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