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大会岭
文成新闻网讯 (通讯员 吴正邦) 大会岭红枫古道,位于大峃镇北面,从吴岭村岭脚自然村为起点出发,沿古道拾级北上,全程铺设着花岗岩条石4300块,一直到山顶大会岭头凉亭。
根据洙川(现在是徐村)吴氏上代祖先相传,他们先后参加过大会岭、徐村岭(徐村至岭头)、道岭(吴样至道岭头)的道路建设。一位名叫吴晋华的商人,当时在景宁岭根地方经商收山货,曾经帮助当地修建一条岭根至南田二源止,为岭根岭道路建设出了一半工程费用,故谓半条岭,并在这些“半岭”边栽上枫树。现如今,全县72条红枫古道中要数大会岭最长,枫树达182棵,树龄都在500年上下,每逢红枫树叶随风漫天飞舞、满地枫叶堆积,古道便成旅游打卡胜地。
而在当年还是儿童时候,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日子里,大家一大清早就到这些有枫树叶的地方,争先恐后扒枫树叶装在布袋里,带回家当做烧火煮饭的宝贝材料呢!因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尚未推广使用液化煤气,广大农村没有煤,家家户户都用柴草做燃料。
以前交通落后,从大峃至南田、西坑、景宁方向路线,大多是以大峃为起点经过徐村,到岭脚经过古拱洞桥(叫会吉桥)至岭脚凉亭,走过笔直百步岭,再往上走就是有个叫流米岩的地方。之所以叫“流米岩”,据说当时造路时,不管有多少人参加,从流米岩流出的大米正够大家吃,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后来有人贪心,竟将流米岩的流米洞凿大一点,想让米多流出一些占为私有,结果流米岩洞就再也不能流出米了。
再往上走就来到半岭凉亭,左边有会云寺,这是徐村吴氏先辈于清末建造的。民国初,因事故现无人打理败落了。在半岭看隔坑南向叫水周唐山貌,中间有个山形貌如蛇爬过坑,惟妙惟肖,十分逼真:从山顶叫张岩那地方,左右各有两条坑,顶部露出一块尖尖的岩石是蛇尾,中部渐渐扩大是蛇身,而到坑边时突然隆起一块岩石昂首成蛇头,状如一条急欲过坑到对岸的大蟒蛇,形成一座蛇岗形状,值得行人驻足观赏。
半岭往上是斗米直地方,意思是说要吃斗米饭,才有力气走笔直陡峭的山岭,再过300米路就到大会岭头,也就走完大会岭了。步入高山平台,往北方向是天下72福地之一的南田,往西是西坑、景宁方向。还没有公路以前,大会岭是交通要道,而货物运输主要靠人运肩挑,竟连景宁县吃的食盐都是大峃运去的。徐村靠肩挑吃饭的老挑夫常说一句顺口溜:担盐过景宁,一天一天银。1958年百丈漈造水电站时从大峃运往工地上用的钢管、水泥、石子、砂等物资都靠人工肩挑30里,运费每百斤0.8元人民币,当时我才16岁,参加挑夫担石子、砂,每天可以赚取0.5元。那时的大会岭,每天行人何止成百上千呀,岭脚凉亭休息处是热闹非凡,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则常常说着顺口溜,“大峃水产,徐村柴爿,岭脚草鞋”。意思是说大峃有水产有鱼卖,徐村有柴爿卖,岭脚有草鞋卖。过往挑夫都要穿草鞋,一定要在岭脚多买几双带上,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1949年6月份,有一股国民党败兵一万余人走大会岭经过徐村去大峃,沿途被抓去做挑夫的人不少,其中徐村就有40余人被抓,除一人被带往台湾外,其余在去往平阳、福建铜山地方时,半路上陆续逃出,一路上乞讨回家,也算是大幸。7月份一天,国民党李延年部队数万人从浙江金华溃败一路南下,欲再走上次路线,到大峃往平阳去福建最后逃台湾,但这时温州和文成两地已经解放,徐村党支部还没忘记上一次国民党军队经过徐村时的惨痛,毅然组织民兵队二十余人带马刀和长矛,仅三支步枪在大会岭半岭上头,即岩门尖地方设伏。这个地方进攻可以居高临下打击顺岭下方的敌人,撤退可以从岩门尖地点翻面下去至吴样村。战斗打响后,民兵们用三支步枪连射,首先射击国民党军队在大会岭方向来敌。接着国民党军队用机关枪扫射下来,幸好只有一个民兵头上带的箬笠被打飞,其余无事。按理说敌人人多且全副美式武装,我民兵仅20余人三条步枪,相差悬殊。但敌军却没有沿大会岭往下走,而从岭头改变方向走龙川岭去平阳,徐村民兵趁机追敌后缴获一匹战马而回。
美丽大会岭,不知道今后还会演绎出哪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