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坦镇人大:这个代表联络站,让百姓“口袋鼓鼓”
文成新闻网讯 “这里原来是一片撂荒地,现在通过代表们的努力,把荒地变成了‘希望田’。”叶大爷看着刚放下的虾苗喜笑颜开地说。昔日撂荒地,今朝丰收田,放眼望去,曾经杂草丛生的田间地头,如今一派喜人画卷依次铺展在依仁村的土地上。

黄坦镇依仁村
近年来,黄坦镇人大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以“联络站+产业”为切入点,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进站人大代表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共商乡村振兴之计。,
一个建议,道出发展农业新路子
“各位乡亲,镇里快要开人代会了,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需要我反馈到镇里的?”黄坦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镇人大代表叶时明到联络站接访群众并征求意见。
“叶代表,我们村现在由于人员流失严重,村内常住人口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山上的部分水田、梯田也随之荒废,村集体的收入一年只有十几万元。如果政府能扶持一下,将我们这个田地资源盘活,应该能带来不少收入。”依仁村的邢叔说道。
在接访过程中,叶时明了解到,依仁村由于人口外流,村内的田地都荒废了。但在走访中发现依仁村的水田临河,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是龙虾养殖的优势选址。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龙虾养殖产业发展受限。在进一步梳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叶时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依仁村打造澳洲淡水龙虾特色养殖项目的建议》,并得到了采纳。
全程跟进,明确产业发展新需求
为加快推进将龙虾养殖产业打造成黄坦镇乡村振兴示范产业,黄坦镇人大将《关于在依仁村打造澳洲淡水龙虾特色养殖项目的建议》列入年度重点督办建议清单,定期就承建议办理情况进行督查。但龙虾项目还未实施便遭到了村民的怀疑与反对,许多村民成群结队来联络站提出反对意见。
比如,农户叶时金提出:“万一养不成功,我们田又被搞垮掉了,就不能种了。”村民叶新亮也别的顾虑:“想加入他们一起养龙虾,但我又没有技术,所以有点担心。”
叶时明代表在了解情况后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难点,他先是联合代表小组赴周边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村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利用进站接访的机会,向村民讲解产业、前景和发展,向农户解释“农户+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育苗技术讲解
“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自身‘造血’功能。现阶段如何推广技术,如何能吸引到‘村里能人’加入是难点。”在联络站上,依仁村村干部向代表们反馈道。为增强村民身“造血”功能,在黄坦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开办龙虾养殖等技术培训班,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免费发放辅导资源,后期将受益面逐步扩大,受益农户达100多人次。同时,邀请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和本地“土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
2021年,村干部到联络站与代表们商讨,决定引进温州宏叶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村民养殖撑起保护伞。“农户+企业+合作社”的模式,使村民没了后顾之忧,土地全都流转了出去。“现在不出村就能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村民们高兴地说。
夯实基础,编织群众增收愿景
为进一步发挥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黄坦镇人大积极探索“联络站+企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把站点建在产业链上,将人大代表联络站触角延伸到产业中去,助推稻虾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叶时明代表以联络站为“主阵地”,走访周边农户收集意见建议,实地调研了解稻虾养殖基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在人代会上。建议镇政府要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及养殖培训,协助龙虾品牌注册。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既方便代表联系选民,又方便代表解决产业链问题。

在代表们的努力下,相关部门协助依仁村注册了飞云源品牌,并多次在左右花卉开办特色农产品推荐会,从而使依仁村澳洲小龙虾的名声越来越大,收购价也提上去了。2021年龙虾首年产量超1万公斤,稻米产量2万公斤,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翻一番,总收入达到了30万元,增加农户收入6万元,龙虾养殖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利器”。
为了做大做强龙虾品牌助力乡村振兴,黄坦镇还规划打造“稻虾共养田园式”共富工坊。目前,该项目组建了依仁村、济下村、共宅村、依水园公司、逢左花卉企业等村企合作社,核心区养殖面积302亩,设施大棚30亩。预计3-5年内,该养殖场面积可扩展到1500亩以上,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