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华您在哪里?赵超构研究会发布首批寻找清单
文成新闻网讯 “很亲切,在这里又见到林放先生。在我还是中学生时,有幸和老师们聆听林放来虹口区新虹中学讲课,印象最深是林先生讲阿Q摸出铜钱用作‘一排排的’,表达人物动作……我现在仍记忆很深……”
这是上海市民许德华日前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参观“赵超构手迹暨《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纪念展”后的留言。当文成县赵超构研究会负责人从策展人李天扬先生的朋友圈里看到这个留言后,萌生了要联系许德华并跟对方聊聊的想法。但许德华在留言中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且上海的一些朋友也都说不认识。现通过本网寻找许德华,会有见证奇迹的时刻发生吗?
赵超构(1910—1992),浙江省文成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赵超构的文化遗存,是他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有效的保护。赵超老因自小耳聋,一生中很少外出讲课或演讲,而且视演讲或讲课为一种负担。他的成名作《延安一月》出版以后,他曾到当年的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演讲过“只有四个警察”的“延安印象”。

1949年以后,从赵超构研究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赵超构几乎没有外出讲过课。据老报人张循撰文回忆,大约是1963年,赵超构应邀到复旦大学作报告(讲课),学校那边都安排好了,后又不知何故被赵超构临时推辞。据赵超构的孙子赵丰先生回忆,1978年他正在上中学,学校获知他爷爷就是新民晚报写“未晚谈”的杂文大家“林放先生”,便委托他邀请爷爷到学校讲“写作秘诀”。赵超老婉言谢绝,他说:“我不会做语文方面的报告。写文章的人不一定能教别人写文章。”
当看到许德华观展留下的留言,大家不觉眼前一亮:原来晚年的赵超构也有到中学讲课的经历!这对于研究赵超构很重要,它不仅还原了一个珍贵的历史事实,还颠覆与改变了研究人员原有的一个认知。因为许德华的留言语焉不详,缺乏时间要素,对事实部分的叙述也过于简略,因此大家想联系上许德华,重新予以完善,使这一段历史事实能够详尽地予以保存下来。
许德华会看到这篇寻人小文吗?如看到,请您务必联系赵超构研究会(联系人富先生315250184@qq.com,13806810053(微信同号))!也恳请知情者多多提供有用价值!因该研究会正在做赵超构口述史,搜集整理赵超老的文化遗存,打捞那些即将沉没的历史文化记忆。
特别提示
除了寻找市民许德华外,赵超构研究会同时还在寻找(见首批寻找清单):
①林放杂文名篇《有书就得赶快读》收入《赵超构文集》第5卷第377页(文后备注时间为1983年3月4日)……寻找目标:此文初刊发于何时何种报刊?
②报人赵超构公众号8月14日刊发《文成县启动赵超构口述史项目》一文后,上海网名为“现代|文学史料藏馆”的先生留言称,他手上“有一批赵超构先生的手稿”,而且就在他家里。网名为“现代|文学史料藏馆”的你,又在哪呢?
③1962年底至1963年初,赵超构曾在一篇杂文中吟过一句诗:“闲来一口猪头肉,好风光在此中”……寻找目标:此文标题是什么?初刊发于何时何种报刊?
④林放杂文名篇《外商的广告》收入《赵超构文集》第6卷第76页(文后备注时间为1985年11月7日)……寻找目标:此文初刊发于何时何种报刊?
⑤《现在做人要讲究民主》《愚人节未完》《国庆日的文章》等篇目……寻找目标:这些杂文是林放杂文吗?初刊发于何时何种报刊?
⑥杂文《不能一疯了事》(1947.11.8)《偏僻之区》(1948.2.26)《谈结婚检查》(1948.3.6)均见自《赵超构文集》第3卷P525、P569、P570……寻找目标:这三篇文章初刊发于何时何种报刊?署名用何笔名?
⑦杂文《二房东》,赵超构剪报本收藏,署名“林放”,赵老亲笔标注刊发于1963年8月16日“未晚谈”栏目,经查阅新民晚报上并无此杂文……寻找目标:此文到底刊发于何时何报刊?
⑧林放杂文《心中有“底”》收入《赵超构文集》第5卷第304页(文后备注时间为1982年11月13日)……寻找目标:此文初刊发于何时何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