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细”处做文章开拓山区小作坊治理“新路径”
文成新闻网讯(通讯员 倪雪嘉) 为破解山区小作坊发展过程中“三缺三低”难题,县市场监管局以省、市民生实事、“阳光作坊”建设为契机,形成要素大整合、阶梯细监管、立体全帮扶的山区小作坊治理新思路,推动辖区在产食品小作坊提质升级。目前,上榜“浙江省名特优新食品作坊”6家,打造“文成粉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小作坊企业化运营24家。
聚焦多方视角,“大整合”思路形成“规范指引”
聚焦系统化视角,整合工作机制。打造“1+6”市场监管工作制度,以浙江省食品小作坊提升行动方案为指引,从准入、抽检、计量等6大监管角度,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明确工作细节及进度要求,实现小作坊监管工作全覆盖、可操作、有节奏。截至目前,出台建设意见书9份、检查表2份、基层所小作坊量化指标2份。
聚焦全领域视角,整合备案底数。全面开展小作坊摸底排查和备案工作,掌握辖区内小作坊底数、加工类型、分布情况,分类分区建立小作坊名录库,对停止经营、经营范围不符合实际等的小作坊开展整改出清行动,提升存量小作坊整体质量。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81家登记备案小作坊,建档率100%,清理经营不善小作坊92家。
聚焦强特色视角,整合建设意见。根据加工类型筛选基数占比大、品类特色强的小作坊,加强科室指导和专业性监管人员分配,深入生产加工场所开展实地调研,研究制定特色化发展的提升指导意见,提升小作坊建设专业性和规范度。截至目前,出台地方性规范制度4份,涉及经营户占全部小作坊的88%,专业性人才各所配备率100%。
优化监管思路,“点题式”督导打造“无感监管”
“集成式”强化部门多维检查。联合县执法局、县环保局、县消防局等部门,召开降频减负工作会议,协同制定全年检查计划,明确“权责”边界,妥善处理科室对接“内循环”和部门协调“外循环”,减少无序检查损耗和经营户迎检压力。截至目前,召开3次监管工作会议,参与部门29个,通过优化整合任务实现小作坊上门检查同比减少80%。
“阶梯型”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分频分风险分季节监管,梳理近5年高频问题,调取企业信用风险信息,结合不同品类季节性生产特性,科学调整检查计划,实现市场主体、监管主体“双减负”。截至目前,梳理高频问题14个,调整检查频次202家,开展季节性专项监管7次,检查次数减少17.3%。
“柔和式”推进包容审慎执法。推进“过罚相当”行政执法方式,针对社会危害程度不高的轻微违法行为,科学审慎研究处罚幅度,做到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相当,保护经营者创业热情。截至目前,实行告知承诺制免予处罚62起,简易处罚小作坊食品案件4起,其中警告案件1起。
当好桥梁纽带,“立体化”帮扶激发“黑马后劲”
激励守信行为,发挥信用服务“正效能”。推进守信激励措施,梳理小作坊守信“白名单”和惠企直通车补助清单,指导文成农商银行推出“码上贷”金融产品,为风险低、守信用的小作坊争取融资和政策帮扶。截至目前,累计为包含小作坊在内的个体户发放信用贷款1.0025亿元,贷款利率下降0.2%,拟发小作坊政策补贴8.7万元。
提速办理流程,充实食品生产“企业库”。打造个转企高速服务专线,畅通个体户档案调取通道,设立中介专窗提供咨询服务,推出食品经营许可1日即办服务,做到个体户档案信息一次拉取、个转企流程一日办结,减轻企业初期成长压力。截至目前,协助小作坊个转企8家,制定中介专窗服务指南1份,食品经营许可办理时限缩减90%,食品经营许可即办107家。
加强品牌服务,深耕产品价值“黑土地”。大力培育“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品牌,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申报地理标志,推动发展潜力大的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双边协定,协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截至目前,协助浙江山哥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请“文成粉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许可备案,推动“文成粉丝”入选中欧第二批地理标志保护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