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77-67898890 广告热线:67810777 | 关于我们 | 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 文成新闻网  ->  文化  ->  原创专栏  ->  文学  -> 正文文学

“文成人物记”之刘琏和刘璟:刘基的那两个儿子

□五有先生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6日 来源:文成新闻网

  同样是刘基的儿子,

  一个做事圆通,一个性格刚直;

  同样是为国而死,

  一个死得悲,一个死得壮。

  

  刘琏和刘璟,各是很光辉的人物。他们的光辉绝不是借了他老爸刘基的光,而是刘基实在太光辉了,反而掩盖了他们的光。我把刘琏、刘璟放在一起写,绝不是单独列出分量不够,而是这两个人物的相似点很多,不同点也很不少,放在一起,能相得益彰,起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写刘琏就是写刘璟,写刘璟也是写刘琏。

  一、家庭与家教

  刘基妻子有三:第一夫人富氏,是他母亲的远房侄女,文成西坑梧溪人;二夫人陈氏,缙云雅宅人;三夫人章氏,则是刘基五十余岁时由朱元璋所赐。

  刘基儿子有二,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女儿亦有二,长女嫁吴彪,次女嫁沈安。富氏可能患有不育之症,两个儿子均为陈氏所出,两个女儿均为章氏所出。

  刘基是二十出头就已结婚了,直到大约36岁时才又娶了陈夫人,38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儿子,39岁时才生了第二个儿子。这在古代算是晚年得子了。不用说,他的两个女儿更是他五十岁以后所生。

  刘琏,字孟藻;刘璟,字仲璟。他们老家虽是处州青田南田的武阳(现归温州文成),但他们都生于杭州。他们生下时,刘基正在江浙行省的都会杭州做儒学副提举。那职责就相当于现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副厅长。

  刘琏、刘璟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

  元末,在刘基第三次辞官时,刘家正好碰上了同乡黄坛吴成七的造反。他只好带着他的老母亲和妻儿避乱绍兴。这时的刘琏、刘璟还只有四、五岁和六、七岁。在绍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很是艰辛。刘基白天种菜,晚上会客,客人回去后,还不忘对儿子进行学业辅导。他的《再用韵答严衍二上人》一诗说:“月满高楼留客话,灯明寒榻课儿书。”其中的“课儿书”就是督教儿子学字的意思。

  反映刘基向他的儿孙们传授儒家经典情况的,我们不能不提到一幅名叫《授经图》的画。由明朝末年人徐易、陈洪绶、陆曾熙所画,现藏于温州图书馆的这幅画,透露出了刘基晚年鲜为人知的一段生活。明朝洪武三年,刘基得封诚意伯,第二年光荣退休。退休后韬光养晦,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过去的功劳,这是《明史》记载着的。但刘基退休后给儿孙充当“家庭教师”的情况,史书却没记录,而《授经图》就把它生动、形象地画了下来。

  刘琏有二子,长子刘廌(zhì),次子刘虒(sī);刘璟亦有二子,长子刘貊(mò),次子刘骁(xiāo)。《授经图》里的那两个青衣童子,该就是刘琏的儿子刘廌和刘虒吧。

  二、绝有父风

  刘琏、刘璟这兄弟俩,高智商,善诗文,精兵法,秉承了乃父之风。

  他们都是少年老成。刘琏六七岁时,就“嶷然状成人”,而刘璟呢,也是“幼沉朴峻厉”,跟小伙伴一起,总是坐着看着,懒得参与玩耍。

  他们都是博览群书,记忆超强。刘琏为人敏慧警颖,没几岁,他读文章看过两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记住,而且终身不忘。刘璟也是二十来岁,就已是读烂经史,将兵法的“韬略握奇”诸说研究个底朝天,还旁及佛家道家学说。

  刘琏十余岁,练习写诗作文,速度极快,一挥而就,且写得“奇气烁烁纸上”,连他老师看了,都是脸有愧色。有一天,圆丘署丞进瑞粟,朱元璋对刘琏的文章已有所闻,就特诏刘琏还有通政使鲁秉政作歌,独孟藻所作称朱元璋意。刘璟当然也是文章能手。他们都有著述传世:刘琏有诗集《自怡集》,刘璟有诗文集《易斋集》等。

  刘琏、刘璟的以上表现,就不禁让我想起了《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里的一段话来:

  “公讳基,字伯温。神知迥绝,读书能七行俱下。年十四,入郡胶,师受《春秋》,未尝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辩决疑义,出人意表。为文辄有奇气。诸家百氏,过目即洞其旨。”

  特别是军事才能,他们就更都是“绝有父风”了。先看刘琏的——

  刘基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期间,刘琏却在老家南田照顾家属。南田附近是山寇盘踞之地,时不时地啸聚生事,只是顾忌刘基秋后算账,才表面服帖,而暗中图谋加害。刘琏心知肚明,就跟他们进行周旋:结交头领,结以忠义,或以利益加以引诱,或以威力加以震慑,或抓住要害加以控制,山寇们都乖乖听从约束,不敢蠢蠢欲动。

  那时,温州一带被海盗方国珍所控制,而南田跟温州的瑞安接壤,乡里那班游手好闲的“无赖子”受了方国珍的煽动,就要相挺为变了。孟藻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一夜之间就把他们扑灭,没逃走一个。这样,南田全境就得以平安。这年,刘琏才十八岁。刘基向朱元璋提起了这事,朱元璋说:“没有你,哪有这么优秀的孩子!”

  再看刘璟的——

  刘基和刘琏死后不久,正是温州叶丁香反叛,朝廷命令延安侯唐胜宗提兵讨伐。由于刘璟的决策,就很快把他镇压下去。唐胜宗回朝,极力称道刘璟的才略。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刘璟是伯温真儿子啊!我正想大用他呢,只是年纪还轻,所以姑且缓一缓。哪知进步如此之快!”就把他招到朝廷,对他说:“不久前诛灭叶丁香,可嘉,可嘉!”又回过头去对侍臣说:“刘璟绝有父风,甚称朕望。”

  刘璟后来做了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封号)府的长史(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谷王府地设宣府,宣府是古乌桓郡,东距大宁,南抵居庸,西连云中,北接古砂,极为偏远荒芜。谷王抵达府邸,出入蓁莾,烽火四警。刘璟就“修城池,缮(修补,这里指完善)兵甲(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谨(严防)斥堠(旧时军队称侦察敌情),试(训练)士马,砺金鼓(作战指挥工具。鸣金为退兵号令,击鼓为进攻号令)”,紧锣密鼓,巩固军事。这样,周边胡人就不敢窥视,进而销声匿迹了。

  三、兄弟异趣

  关于刘琏和刘璟的不同,朱元璋有个评价。一次,兄弟俩陪父亲入朝,朱元璋称赞说:“阿琏明秀,阿璟凝重。伯温有子矣!”朱元璋的这评价虽算精彩,但也只是说出了他们某个方面的特点。

  我们来具体领略一下这兄弟俩的异趣吧。

  先看刘琏的——

  刘基的旧故姻戚与所有的部下,刘琏无不得其欢心。而他们对待刘基就像是严父,即使是在夏天,站在他面前都是屏声敛气,两腿发抖,好像冻着了一样。而退见刘琏呢,却是煦如阳春,很觉温暖。因此,整个南田山,不问远的近的、贤的不肖的,全都归服刘琏。刘琏对他们也各有处置,安排得严丝密缝,不乱一毫一发。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期间,刘琏留在家乡,对内侍奉母亲,和睦宗族姻亲,对外应付邻居,安抚乡里,是无一不中度的。

  待刘基告老还乡,朱元璋念其功勋,多次问劳,都是刘琏单独一人往来于京师应付,这样至少六七次。朱元璋总是闲居时召见他,类似家人父子,刘琏是俯伏陈对,礼节详简适中,朱元璋很是满意。本来,皇上对臣下是直呼其名的,而有一次,朱元璋却感叹说:“伯温有子,足以辅佐礼部了!”于是,朝廷臣子,从高官而下,很少有人不器重刘琏的。

  概言之,刘琏做事周全,情商极高。

  而刘璟又是怎样呢?

  刘璟体貌雄伟,虬髯丰茂,论说精辟,明快直白,朱元璋喜爱他。一日召见,对他说:“朕欲卿日夕陪伴左右。夜考《宋纪》,惟閤门使一职类似仪礼司,立百官之上,能为朕宣唤传递。安置你在这位置上,最是恰当不过了。”就授予此职,还赐予宅邸、宝马、锦衣、玉带,更用金色将“除奸敌侫”四字写在铁简上赐给他,并且命令说:“百官敢有不法的,卿持此铁简纠正他。”当时正好一个姓袁的都御史上奏有关车牛一事不称旨意,刘璟就当殿用铁简敲击他的头颈,下手还不轻呢。朱元璋说:“正当如此!”从此,满朝官员都是很畏忌刘璟。

  那时谷王年到十三岁,将要封于宣府。朱元璋素来喜爱谷王,每当上朝,就经常对侍臣说:“谷王年少,贴身保护他的没合适人选啊,怎么办?”各大臣都畏忌刘璟的棱角气势,巴不得他外补,就上奏说:“辅佐幼藩,非忠勇敢直者不可,閤门使刘璟,正是合适人选啊!”朱元璋点头同意,当日就授予刘璟谷王府长史,并授命他适时巡行视察肃、辽、庆、宁、燕、赵六个王府。

  刘璟巡行六个王府时,一日到了燕王府,燕王朱棣跟他下棋,盘盘都是刘璟胜。朱棣说:“先生难道不可稍让一让?”刘璟却摆起面孔说:“臣可让处则让,不可让处不敢让。”朱棣沉默不语。

  刘基庙里,刘基塑像左边塑刘琏,右边塑刘璟,后人多说:左边的为文,右边的为武。这讲法虽不很恰当,却也道出了刘琏、刘璟的不同性格和气质:一个偏于文,一个偏于武;一个偏于稳,一个偏于急;一个偏于柔,一个偏于刚。

  四、刘琏之死

  刘琏和刘璟的死,一个死得“悲”,一个死得“壮”。

  刘琏死于江西右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或副省长)的任上。刘琏的死,跟刘基的死一样地扑朔迷离。刘基的死因,一般有三种讲法:病死说、忧愤而死说和毒死说。当然,毒死说又分胡惟庸投毒和朱元璋差人投毒说。刘琏的死因,也有三种讲法:

  1.发愤病死说。

  洪武十二年,刑部尚书沈立本出任江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或省长)。立本平时谄媚依附权臣,到任后专门做迎合拍马上司的事,刘琏坚决反对。立本每每“动以危言”,想威逼刘琏,刘琏愤怒说:“我在殿上亲受帝命,参政江西,只知报国而已,其他的就不考虑了,怎会听你指使!”由于气愤而得病,六月某日死于公署。(据吴从善《故参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

  朝廷正打算重用他,而刘琏由于痛恨沈立本的专制而致疾,突然意外死亡。(据苏伯衡《故参政刘公墓碑铭》)

  朱元璋为刘琏写了篇祭文,祭文里说:“何期年未四十,一疾长往。讣音远来,良用嗟悼!”(见朱元璋《御祭江西参政文》)

  吴从善的《哀辞有序》写于洪武十三年二月望日,苏伯衡的《碑铭》写于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六日后不久,而朱元璋的那祭文写于洪武十二年的九月二十二日(“维洪武十二年,岁次已未,九月甲午朔,越二十有一日甲寅”)。可见,吴从善、苏伯衡的说法,均依从于朱元璋。

  2.毒死说。

  这是朱元璋的说法,出自《遇恩录》。《遇恩录》是朱元璋召见刘璟等的谈话记录,纯用口语写成,记录者即是刘璟。以下是朱元璋讲话原文的摘录:“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每蛊了。他大的儿子,这小的也利害,不从他,也吃他每害了。”“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了,我只道他老病,原来吃蛊了。”“他大儿子在江西,也吃他药杀了。”

  以上的“毒死说”与“发愤病死说”均出自朱元璋一人之口。

  3.堕井而死说。

  后来的《明史》《刘基传》附《刘璟传》,却不取“病死说”和“毒死说”,而采“堕井而死说”:“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这里的“惟庸党”当然是指沈立本了。也就是说,刘琏是被沈立本所逼,跳井而死的。

  这说法是有所本的,如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旧题万斯同《明史纪传》《刘基传》附《刘琏传》、徐乾学《明史列传》《刘基传》附《刘琏传》、旧题万斯同《明史》《刘基传>附《刘琏传》、王鸿绪《明史稿》《刘基传》附《刘琏传》等等。其中,除王鸿绪《明史稿》及张廷玉等《明史》中“太祖尝欲大用之”作“太祖常欲大用之”外,其余传文皆完全相同。

  不管是哪种讲法,刘琏的死,都是死得“悲”,死得让人伤感。

  五、刘璟之死

  刘琏死得早,刘璟死得却较迟;刘琏死时三十二岁,刘璟死时五十三岁。刘璟死于朱棣的“靖难之变”。

  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篡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是为明成祖。随后,朱棣开始了大清洗:举凡忠于建文而又不肯跟他合作的文臣武将,都被列为“奸臣”,惨遭杀戮。株连族诛,少者诛一族,多者诛九族,甚至连坐邻里,谓之“瓜蔓抄”。

  在“靖难之变”中,刘璟是坚决站在建文一边的,还策划和亲自参加讨伐燕王朱棣的战争。建文败亡后,刘璟避难家中。不久,被捆押送到京师。

  他夫人徐氏跟他离别时,对他说:“现在是新皇帝了,你是开国功臣的儿子,说不定不会被杀。只有顺承天心,才会保住家族。但愿好好考虑。”刘璟瞪着眼逼近她,说:“勿饶舌!我生死之分已决!现在走近太庙(朱元璋庙),正是我的荣幸!”拂袖而去。道经青田北山的白岩,他大妹夫吴彪为他饯行,劝诫他:“当今皇上神武,何止唐文皇?先生忠良,允为魏征可也。”刘璟说:“你叫我学魏征吗?!”掀翻酒席而出。满座震惊且发抖,不敢再留。

  刘璟被解到京师,跟朱棣对话时还是称他“殿下”,并且说:“殿下百世以后,终是逃不脱一个‘篡’字!”这就惹怒了朱棣,被打进了大牢。一日,刘璟用辫发自经而死。这时,南田刘家埋名改姓,已作鸟兽散。

  有史料表明,明成祖朱棣也曾叫刘璟做官的。这是由于刘璟是开国元勋儿子的缘故,想拉拢他吧?就是对建文的死党方孝孺,朱棣也曾想不杀的。谋士姚广孝建议:“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也已颔首同意。但方孝孺态度决绝,朱棣叫他写“诏天下文”,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气了:“你死了没事,不顾九族吗!”方孝孺回答:“就是十族我也不写!”朱棣便真的诛了他十族(九族加老师)!

  对朱棣的态度,刘璟和方孝孺几乎没什么两样;刘璟家族的下场,应该也就会是方孝孺家族的下场。

  但奇迹出现了:也在此时,有个名叫郑朱子的,因罪被抄没全家,权臣为迎合上意,建议对刘家缘郑家之例,朱棣却说:“刘璟家难例郑朱子。”没同意。命令刘璟家人将其尸体运回安葬。

  有个神奇的刘璟出生的故事,说他生下时,正好出现月蚀,不久又恢复了月光。刘基叹息说:“这是上天准备让我这儿子断了我的族统啊!不过,最终还能扛得住!”其实,能扛住它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基他自己!这时,刘基死去已二十七年。

N 编辑:陈叶静责任编辑:陈叶静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全站导航

  • 相关链接